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2.科举制扩大了城乡差距。在科举制度下,士人趋于乡村—城市—乡村间的流动模式,遍布乡村的士人从乡村流入城市,最后又从城市回到他们心理与情感上真正认同的人生归宿——乡村,这种流动模式维持着城乡文化一体同步发展。
3.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再是空洞无用的儒家经典,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 众的整体素质。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在中国,中国社会观念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它也是调节人际 关系、社会平衡、君臣关系的杠杆,儒家伦理思想通过儒家经典 传播方式实现了对国人思想的渗透,牢牢控制着人们思想。
5.考试与选官的脱离。科举制担负着为政府选拔人才作为官员的任务,科举制度在中国建立起了一个从政治录用到政治角色养成的行政录用机制,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上下沟通、沪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废止后,在选官制度上出现了缺失。民国时期,按照孙中山的设想,南京政府设立考试院,但它已无法像中国古代一样组织全国规模的大型选官考试了。
6.废除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极大地冲击儒家学说灌输在国民头脑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极大地推进新文化的传播。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1、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 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1903 年清政府颁布并实行了 《奏定学堂章程》,这部章程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教学、管理、 毕业、任用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形成了较完备的近代新 式教育体系,为发展新式西方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随 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学堂和在校学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极大促 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使得中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 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而不再是空洞无用的儒家经典, 扩充了他们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 众的整体素质。在许多地方,基层社会中的开明绅士及新式学堂 毕业生先后组织和开办教育会、夜校、农会等自发的教育机构, 并且他们还进行了识字教育,人口普查,废除封建陋习等运动, 发展了各类公共事业,使得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3、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在中国,中国社会观念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它也是调节人际 关系、社会平衡、君臣关系的杠杆,儒家伦理思想通过儒家经典 传播方式实现了对国人思想的渗透,牢牢控制着人们思想。科举 强化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一体化,它构成了稳固的封建 思想体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心灵。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士子, 无疑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科举制度的废除割裂了选官机制 与儒学之间的联系,政治权力结构因此而转型,这必然会动摇满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导致中国政局、社会结构以及国人思想的巨 大变动,并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最后的覆亡。
1、 废除科举制度对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响
废除科举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废除科举后,近代新式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全国各地的新学堂数量大增,随着新学堂的大规模开办,现代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传统的“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开始解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经学为主导的传统学术格局逐渐解体,各门学科的分化和独立成为现实,通过新式学堂培养出的人才开始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它使教育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方面人才结合起来,教育向着更加多样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2、废除科举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读书人摆脱了对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的消亡,意味着清王朝赖以生存的阶级基础不复存在。科举制度起到了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稳定,解决读书人生计出路问题的作用,废除科举制度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由自上而下进入上流社会的管道中走出来被迫开始游离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梦想和希望的破灭使他们由清王朝的支持者变成了它最终的掘墓人。
3、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1)传统学术格局的打破,儒家独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以经学为主体的学术传统被以分科教育为特色的近代学术规范系统取代。
2)传统的思维方式遭到挑战,并需要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