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教育孩子的误区有三个:1、没有正确的育儿观;2、缺失的陪同;3、不明白孩子在生长阶段中爸爸妈妈人物的转化。
一个人终身的教育分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三者中如果以百分比来算,家庭、校园、社会各占百分比是多少呢?观念不同,带来的教育行为也是不同,投入的时间也是不同,所以,带来的教育结果也大大的不同啊。
据国家社科院经过35个大中城市采样后,得出这样一个威望数据:家庭教育占有了75%的份额,校园教育占比20%,而社会教育只占比5%,这个板块能够算是微乎其微的教育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组数据,又阐明什么呢?这是由于家庭是孩子的榜首所校园,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首任教师,孩子的各种习气、性格和品德,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构成的。
第二点,缺失的陪同,这点是我们家长心痛的当地。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现在家长的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大部分家庭以父亲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历者,父亲很忙,很辛苦,很累。
爸爸妈妈在孩子人生不同阶段,所扮演的人物,不同阶段,爸爸妈妈的人物也不同。
0-6岁,爸爸妈妈的人物是孩子的保姆,需求照料孩子的衣食住行,需求培育孩子各种杰出行为习气,对,很多习气是在该阶段养成。所以说,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思维、行为、习气、性格的影响有极端重要的影响,相当于孩子健全品格构成的80%,所以古人言,虎父无犬子。
当我看到一个孩子,跟孩子互动10分钟,大致就知道爸爸妈妈会是什么类型的家长,看到爸爸妈妈也就知道他们将来会培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由于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原件。
教育孩子,两件极端重要的事,一是培育健全孩子的品格,二是激起孩子心灵的潜能。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好了,爸爸妈妈算是功德圆满啦,由于这是孩子美好生长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