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北京的春节 说说北京人过春节与广西人过春节有哪些不同

2025-05-21 17:49: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北京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一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3,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

广西春节

吉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备活动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缝新衣,做新鞋,载年猪,备办年货。腊月十五后,一切农活都停止了,忙着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发洗澡,打扫卫生,一切为了丰丰盛盛过吉节。

除夕年饭,不仅要品种多,而且要数量充足,吃饭后要每样饭菜都有剩余,祝愿来年粮足菜丰、有剩有余。年饭后,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彻夜不眠,说说笑笑,开始守岁,一直守到金鸡高唱、草木凝露时分。

这时,青年男子争先恐后到河边烧香,燃放鞭炮。他们手里拎着鸡笼、鹅笼,在河边捡鹅卵石,家里养了几种家禽就要捡几个鹅卵石,装在笼子里。回家路上,还要模仿家禽声音学家禽叫,直到把装满鹅卵石的笼子放在家禽栖息的地方为止,祝愿来年家禽兴旺。

在男青年捡鹅卵石的同时,姑娘们则争先恐后的挑着水桶,到水井边抢“新水”。谁先抢到“新水”最为吉利,所以姑娘门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后。“新水”担回家后,家里每个人都得喝“新水”,祈愿新得一年中避邪驱恶,身体强壮。

青年人捡回鹅卵石、挑回新水之后,就在家门口燃放十二枚特别制作的大鞭炮,表示新春进门。十二枚鞭炮象征新一年十二个月,如果依次点燃的鞭炮个个炸响,表示月月平安。十二响大鞭炮炸响后,已是天色微明,此时壮家村寨,炮竹声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一派新春气象。以后的十多天里,人们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

邱北地区壮族 邱北地区壮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烧着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来年温暖、兴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男女老少便点烧火把,大人担水桶,小孩牵“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龙井取回新年的第一桶水。据说,来得早,新年的庄稼就长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争第一桶水,整个山寨,“勒”声四起,炮竹震天,热闹非凡。天刚亮,人们吃着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饭,个个换上新装,走出家门,互相祝贺新年快乐,五谷丰登。

扩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春节 百度百科-壮族春节

回答2:

  1. 北京人吃饺子,广西人吃粽子。北京人吃白色的年糕,广西人吃黄色的年糕。北京人的年的干冷的,广西的年是湿冷的。

2.北京人过年可能外面有小雪,广西人过年可能外面有小雨。北京人的年夜饭上会有鸡鸭鱼肉螃蟹虾鲍鱼,但不怎么好吃,广西人的年夜饭上会有猪肉鸡鸭牛肉和蔬菜搭配的小炒,都是自家精心制作,滋养可口。

3.北京人喝各类高档酒,即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勾兑的,广西人可能喝的是三花酒或自己泡的酒,但是味道也不错吧。

4.北京人的年是没有绿色的,出了门口就是水泥建筑和水泥地和雪,广西人的年是有绿色的,出了门口或许是沙子,泥巴和植物。北京人的年天空多是蓝色,广西人的年天空多是白色。

拓展资料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节

回答3:

1、北京人吃饺子,广西人吃粽子。北京人吃白色的年糕,广西人吃黄色的年糕。北京人的年的干冷的,广西的年是湿冷的。

2、北京人过年可能外面有小雪,广西人过年可能外面有小雨。北京人的年夜饭上会有鸡鸭鱼肉螃蟹虾鲍鱼,但不怎么好吃,广西人的年夜饭上会有猪肉鸡鸭牛肉和蔬菜搭配的小炒,都是自家精心制作,滋养可口。

3、北京人喝各类高档酒,即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勾兑的,广西人可能喝的是三花酒或自己泡的酒,但是味道也不错吧。

4、北京人的年是没有绿色的,出了门口就是水泥建筑和水泥地和雪,广西人的年是有绿色的,出了门口或许是沙子,泥巴和植物。北京人的年天空多是蓝色,广西人的年天空多是白色。

5、《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拓展资料:

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2、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回答4:

北京人吃饺子,广西人吃粽子,北京人吃白色的年糕,广西人吃黄色的年糕。具体如下:

广西人

1、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由于民族融合,所以几乎整个广西不管什么民族新年都会包粽子,不单是壮族),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大年三十正在煮呢,呵呵)。

2、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其实是一种串门拜年走访,回老家,吃粽子只是一个借口,大家会摆宴席,借此可以增进亲戚的感情)。

3、首府的大街小巷会挂上喜庆的纸灯笼,街道马路两旁还会设立一些民族特色装饰和雕像。除了壮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会有自己的活动,不过范围不广不具代表性(既你来了你可能感受不到)所以这里先不说了。 

北京人

1、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2、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3、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4、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拓展资料

1、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2、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回答5:

北京人吃饺子,广西人吃粽子,北京人吃白色的年糕,广西人吃黄色的年糕。具体如下:

广西人

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由于民族融合,所以几乎整个广西不管什么民族新年都会包粽子,不单是壮族),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大年三十正在煮呢,呵呵)。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其实是一种串门拜年走访,回老家,吃粽子只是一个借口,大家会摆宴席,借此可以增进亲戚的感情)。

首府的大街小巷会挂上喜庆的纸灯笼,街道马路两旁还会设立一些民族特色装饰和雕像。
除了壮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会有自己的活动,不过范围不广不具代表性(既你来了你可能感受不到)所以这里先不说了。 

北京人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拓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1]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