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第三纪以来,在赤水市境内相继形成一系列东西向及南北向小构造体系,主要有大白塘向斜、磨子岩背斜、土城鼻状背斜、旺隆场背斜及官渡背斜等。官渡背斜是一近南北走向的背斜,是赤水丹霞最主要的背斜构造,其东北为燕子岩向斜。背斜轴部可见蓬莱镇组上部砂岩,翼部为白垩系砂岩,岩层倾角东翼4~6°,西翼7~9°。燕子岩向斜位于赤水市东北边缘,西北、东走向。此外,象鼻场向斜亦是区内主要的向斜构造,呈西东走向。岩层倾角3~10°,轴部出露岩层为夹关组一段紫色厚层块状细粒钙质石英砂岩。
赤水丹霞受四川盆地刚性强度大的影响,内部地层褶皱微弱,地层倾角小,但陡倾的共轭剪切节理,为高大挺拔的赤壁丹崖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岩层中交错层理以及龟裂和波纹层面构造十分发育,突出反映了河湖相的沉积学特征。赤水丹霞的断裂构造主要分布在赤水河以西的片区,多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延伸,在黄金和红旗一带一组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断层相交形成格状构造,对沟谷河水系走向的控制作用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