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有哪些特色?

2025-05-19 06:14: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杆栏式"住宅。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