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这也是一个比较前端的问题。
楼上朋友说得很好,电子之所以不坠入质子,是因为它有轨道,有运行速度。
事实上由于人类的观察工具所限制,人们无法看到电子的运行轨迹,所以一般认为电子会在原子核周围随机出现,根据多张照片叠加的方法,形成一个称之为电子云的东西。
最近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可以捕捉到光的运行轨迹的摄像机,在不久的将来,捕捉到电子的运行轨迹指日可待。
电子究竟会不会坠入到质子上?
1932年有科学家声称发现了正电子。原子核中的质子在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之后变成了中子。这叫作正β衰变。正电子和核外电子相结合后直接湮灭,一个电子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事实上中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稍大,质子变成中子应该是吸收了其它物质才对。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一个电子加上一个质子在释放出一个中微子后变成了中子。这也就是电子的坠落。
我也在思考这个。
我在想:有静止的电荷吗?就像一个带负电小球,静止在巨大的质子旁边,然后由于电荷吸引而向质子直线加速运动,最后就触碰到质子。为何不会这样?为何质子外的轨道是只有那么几个?
第二个思考是:电子碰触质子的话,会怎样,不会发生什么中和的吧,应该
具体会发生什么,我想已经一定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小球,质子也不能再当做一颗大球。
那当做什么?必然要从质子、电子的更加微观的层面入手,即它们里面各自是什么? 要怎样的模型,才可以实现现在所掌握的的关于电子质子的现象?
我觉得首先要分析,质子外面的“场”是怎样的?有人知道吗?我觉得必然是场的情况,决定了电子的情况,而不是反过来
场这个概念,我发现,电荷的场只对电荷作用而不对质量产生作用,质量对质量作用而不关心带的多少电荷。所以我们知道的场来自于宏观物理现象,微观还是否可以用呢?这里我想要大胆假设,对于空间而言,质子这么小的东西,依然是足够大的,即可以沿用宏观的一些情况。即作用就是导致物质实体改变位置,
因为观察到的电子是在高速运动中。
而静止的电子都已经落在质子上了,不会被观察得到。
两者异性相吸,那为什么电子不会坠落到质子上,与质
这是个好问题 也曾经是困扰着世界物理的难题之一
以后你会在物理课程中学习到
不过 有些很简单的例子
比如 地球和与月球 也是相互吸引 为什么没有碰撞呢 因为有确定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