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传奇人生三断片 李清照,一个清雅而响亮的名字,一位脱俗而多才的女子,《漱玉词》的作者,婉约词的代表。从宋代起步,穿过元明清的历史长河,耸立于今人的眼底心田,并将走向未来,走向永恒。 今日,当我们对这位传奇女子心生仰慕,心怀好奇时,不妨从解读《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人手,去解读李清照的跌宕人生,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三断片。 《如梦令》——活泼欢愉的少女时代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清新美丽,朴素的话语却洋溢着心底的欢愉:难忘那日暮时分,难忘那溪亭畅饮,难忘那荡舟奇景——一个“兴尽”透现了词人兴奋激荡的体验,一个“沉醉”饱含了词人陶醉流连的情愫! 作者选择鲜明的意象来再现这美妙的时刻。抹上斜晖的溪亭,摇曳穿梭的小船,层层叠叠的藕花,惊飞洁白的鸥鹭,一一从作者心底闪过,也在读者眼前闪过。作者运用蒙太奇的镜头组接术绘下了这欢乐的场景,可谓声色俱佳,动静相宜。 全词一韵到底,琅琅上口,读来如夏日清晨闻听林间小鸟的清唱:快乐热烈,朝气蓬勃。 这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当时的她事事如意:出身名门,清丽脱俗,才气纵横,家风开明通达,政治风气也清明和谐——少女时代的她无忧无虑,尽情欢乐,且把这欢乐形之于词。这首小令就如一扇窗,向我们洞开着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一断片——活泼欢愉的少女时代。 《一剪梅》——甜蜜轻愁的少妇年华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作抒写别后离愁。起笔高雅脱俗:室外“红藕香残”,室内“玉簞”,点染秋日的清寒之境,暗透词人的凄凉之感。接着五句叙事抒情,从昼到夜,词人荡舟登楼,满怀相思。“轻解”动作轻盈慵懒,“独上”孤单又生期盼:要是有夫君相伴,轻舟荡漾,那该是何等诗意!可夫君离家日久,我心相思愈浓,渺渺云天,有谁为我传来美丽的信儿?“月满西楼”,那南归的雁儿定会传来夫君的消息! “花自漂零水自流”承上写舟中所见,千古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抽象的相思之情化作了此消彼长绵绵不绝的物象,可视可感,奇妙之极! 意象有些伤感,却深情款款。香残的红藕已消了《如梦令》中的蓬勃,清凉的玉簟让人心凉,自在漂流的花与水也叫人心伤,而南归的雁群、圆满的月儿却让人心生希冀。 全词用语精致,“ou”韵到底,婉转温润,有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说不尽的美好浪漫! 此作写于李清照婚后不久。她与丈夫赵明诚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感情深厚,自是神仙眷侣。可是婚后丈夫为仕途奔波,夫妇聚少离多,离愁也多。不过哪怕是离愁,也是甜蜜的忧愁,那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爱情,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绵相思,那对美好时光的回味,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填满了这对年青夫妇的心田,也洋溢在李清照这个时段的诸多词章里。而《一剪梅》正是这样一首,它见证了李清照甜蜜轻愁的少妇年华。 《声声慢》——凄凉苦痛的夕阳岁月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写于作者丧夫之后,此时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逃难,人生的苦痛集于一身。此词写尽了词人凄凉惨淡的晚景,也见证了乱世离人的普遍心态。 起笔十四个叠字把词人寻觅的情态、冷清的境遇、凄惨忧戚的苦况真切地再现出来,真是天才的妙笔! 继而词人想到“将息”,想自我排解。可是秋日黄昏,乍暖还寒,最难将息,那么借酒消愁,可是晚风急,心情恶。仰望云天,见雁伤心,它再也不会带给自己“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喜悦和期盼。俯察院内,菊花正盛,只是无心赏摘。独守窗前,苦日难熬。黄昏来临,却是细雨滴滴嗒嗒地打在梧桐叶上——这哪是一个“愁”字所能道尽:悼亡之情,身世之感,国破之恨。家亡之痛——词人不能像李白一样大气地吼一声“与尔同销万古愁!”她是弱女子,只能痛彻肺腑地呻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把整个人生晚景的凄凉苦痛浓缩为一天傍晚的情事。把满腔的感情化作消愁之雨,难敌之风,伤心之雁,盛放之菊,梧桐细雨。这些意象的选择似不经意,却最自然地织成了一张承载凄凉苦痛的情感大网。它不光网住了词人的夕阳岁月,也网住了当时的乱世苦况,还网住了揪心而又敬服的后世读者。 本词纯乎以口语入词,天然妙成。“i”韵低沉,节奏鲜明。我们现在读来,仿佛听到一位清雅女子在为我们弹奏一支古筝曲,噌噌噌噌,入耳人心,叫人好不凄凉!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