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期的特征
(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同时这些地区便于利用外来技术,引进机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1,依附性,买办性。不但技术和管理很差,而且须臾离不开洋人,稍有得罪就得完蛋,所以很多干脆都是直接为洋人的企业服务。
2,软弱性。无论资本数量和反封建的革命性,都很软弱。甚至很多一开始选择办工厂干实业的,即使后来赚到钱,也往往拿来到乡下买田置屋,而不是扩大再生产。那么,这种经济吸引投资的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3,受到内外双重的强力打压,直接打压外,因为内外勾结,以及官方更喜欢和离不开洋人的合作,也形成间接打压。就是说,有反帝反封建的需求。
但是就像前面说的,因为软弱和依附,这种革命性是摇摆的。在初期基本表现为,希望制度有所改良,搞洋务运动,变法维新之类,还没有想要推翻朝廷。但要小小的改良也找不到依托力量,只好失败。
4,上进性。这是处于上升期的新阶级必然有的,就像鲁迅说的,老人家们会怪声怪气的学英文,曰求富强。发展的初期他们当然抱着较大的希望,以为只要学点西洋皮毛,中国自然慢慢好起来。
5,当然的,始终无法壮大,即使有的年头发展的快一些,无奈也是建立在很小的基数上,只是百分比可观一点,在数量上不值一提。后来铁路矿山等经济命脉更是被帝国主义直接控制,连发展空间都给进一步收窄了。
三座大山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