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补充习题 答案

急需急需 谁 知道的 写下谢啦就 这两课
2025-05-18 15:54: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岳阳楼记
  词义现象

  古今异义:

  1.微 古义:没有. 例句:微斯人
  今义:细小.
  2.气象 古义:景象的变化. 例句:气象万千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3.越 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4.制 古义:规模。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5.备 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6.景 古义:日光。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7.尝 古义:曾经。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8.去国还乡 去:古意指离去;今义指到、往。
  9.作文 古义:写文章。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今义:文章,文体
  10.国 古义:国都。例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1.集 古义;鸟停歇在树上。例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今义:集会,集体。

  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 通 "嘱",嘱咐。具:通“俱”,全,皆。

  一词多义:

  1.以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观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一 一片:一碧万顷
  全,都:长烟一空
  4.开 放晴:连月不开
  打开:开我东阁门
  开设,设置:旁开小窗
  5.则 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于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尽:此乐何极
  7.或 有时候: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8.为 心情:或异二者之为
  做,为:全石以为底
  9.空 天空:浊浪排空
  消散:长烟一空
  10.通 顺利:政通人和
  通向:北通巫峡
  11.和 和乐:政通人和
  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12.极 尽:南极潇湘
  十分:感极而悲者矣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形作名,各种废弃的事)
  2.先天下之忧而忧(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先)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4.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5.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编辑本段]5.段意总结
  第一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之大观由此过渡到登楼览物之情.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人骚客”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综上所述,二至四段描写了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岳阳楼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主题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千古名文《岳阳楼记》,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宽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会赞颂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可以说,人们把太多的目光和关注给了范仲淹,而很少会有人想到功不可没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编辑本段]6.文章成语
  百废具兴:俱:全,都。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问题研究
  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3.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 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作者为何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结合作者当时被流放的背景,显然“古仁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也应合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借所动摇的品格。也表明这一类人的境界是不为自己进退而悲喜的。所以在文中议论这个人物。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7.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还乡,忧谗畏饥。
  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的修辞是:对偶、借代

  醉翁亭记
  一词多义

  乐: ①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② 山水之乐: 乐趣
  ③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 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②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
  ②太守谓谁?: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

  赏析

  1.全文围绕一个“乐”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情。
  2.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在写到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了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并解释了“醉翁”的由来,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铺垫。
  3.第二段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4.第三段突出了一个“乐”字,渲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宴游之乐。
  5.第四段,曲终人散,宴后也有乐。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和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回答2:

书后不是有答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