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
由于江南水乡一直是全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荟萃,因而水乡城镇的许多住户是诗书传家。又由于物产富庶,工商繁盛,这些城镇历来是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当然是精心营造房舍;而一些富绅商贾也附庸风雅,聘请饱学之土筹划,所以在许多水乡城镇中留下了不少精美的院宅。其次,这些水乡民居大都营建于封建社会,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都直接影响着这些民居的经营布局、房舍安排等。如厅堂的主次,前后的序位,主客的区分,主仆的隔离,男女的差别等在设计上都有独到的手法,这是江南水乡民居的人义因素在意识形念上的反映
要说起北京城的四合院,就不能不提四合院的“脸面”——宅门。宅门不仅是四合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宅门里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旧时人们普遍都不喜欢露富,但通过宅门的装饰来显示身份和地位还是要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门当户对”,指的是旧时宅门里的姑娘要择偶时,考察男方家里所从事的行业和地位,就是通过看对方宅门前的门当(宅门前精雕细刻的两面石鼓门枕)和户对( 在宅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寿”字门簪)来了解的。如果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
一扇小小的宅门,蕴藏了太多太多的“玄机”。不过这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从四合院宅门的建筑类别就能分辨出这座宅子的主人是官是民,那么如何从一扇门中看出宅子主人的身份呢?这还要从宅门的建筑类别说起。
普通四合院大门可分屋宇式与墙垣式两种,屋宇式大门级别要高于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依门柱的位置不同又分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广亮门位于中柱间,大门内外形成面积相等的门洞;金柱门位于金柱间,大门外的门洞小于门里的门洞;蛮子门直接安放在檐柱上,门外没有门洞。这三种大门都为一开间,如意门则不足一间,大门位置与蛮子门相同。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秩序,清顺治年间政府在《清会典事例》中明确规定:亲王府“基高十尺,正门广五间,启门三”,“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郡王府、世子府“基高八尺”。“正门金钉减亲王七分之二”。贝勒府“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红青油饰”。贝子府“基高二尺”,“启门一”。“公侯以下官民房屋,台阶高一尺”,“柱用素油,门用黑饰”。
清政府虽没有过详的规定公侯以下官民房屋建筑规制,但官宅和民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宅门。官员所住的四合院无论是房屋,还是院外的宅门都要比王府低一等级,但也是内有城府,深不可测。
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一般为官宅所用之门,门庑深广,但只能有一间,远少于王府的三间或五间门。广亮门,门前不能立狮子,门墩上也不能设狮,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居住在屋宇式大门中的主人为了显现门第的不同,当官的人家还会在大门框上,顶瓦之下加上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这两件东西本是木结构的部件之一,但它的有无却标明了官民之别。
以上所述,说明南北四合院建筑的不同,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重要
一、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建筑形式的不同。如:防潮、排水等等。
二、等级规制的不同;天子脚下的建筑,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规格与标准;不同于地方区域四合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