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道家“亚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5-05-20 16:00: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人,没有几个不心仪道家的;心仪道家的人,没有几个不倾心庄子的;倾心庄子的人,没有几个能够说明白为何喜欢他。我倾心庄子,且常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自比为庄生,今天就尝试着谈谈庄子吧。我心目中的庄子,是诗人,也是儿童;是士人,也是愤世者;是哲人,也是孤独者;是达者,也是狂人,有时似乎还是个玩世不恭的游世者。

首先,庄子是诗人,是极富想象力的诗人,也是极其无邪的儿童。

翅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鸟,让后世的人们过足了自由想象的瘾,甚至连李白、苏东坡这样的千古奇才也为这气势所倾倒;在蜗牛角上争战的触国和蛮国,钻到庄子梦中的蝴蝶与骷髅等等,无不让人觉得新鲜、奇特。

说他是儿童,因为大抵只有儿童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力,而且庄子的文字中也偶尔显示出童趣来。且不说《逍遥游》篇中的那些超乎寻常的想象,就是那讨论濠水中的鱼儿是否快乐的片段,好像不是严肃的思想争锋,而是庄子有意在逗弄惠子。他似乎有意以赏玩的艺术心态看待事物,而非冷静的认知心态。明明知道惠施说的事实,还故意在语言的耍小聪明,完全像是要强的小孩子在斗嘴。

而庄周梦蝶那段,则是又一让我共鸣之处了。我在儿时,常做飞翔的梦,有时竟自以为能够飞起来,就算白天的尝试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原有的感觉。在儿童那里,梦与现实好像是浑融相通的,并没有分界,而庄子梦蝶物化的情形,与此是很相似的。

其次,他又是个士人,是个才华横溢,关心现实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愤世者之一。

知识分子这个舶来词,颇近似古中国的士人概念,二者内涵中都有关心天下大事,尤其是关心民众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等因子。用知识分子来指称庄子,似乎并无不可。庄子,这位常常宣扬自然、无为的思想家,正是因为看清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现实,才会有那样的主张。我以为,读《庄子》,最好先读《人间世》篇,然后再读他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庄子其人及其思想。该篇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生存状态,把无道之世的种种乱象都揭露出来了,看完这篇,再读别的篇章,收获想必是很可观的。

作为士人,或者说知识分子,庄子又有矛盾的、复杂的。一方面,他厌恶浊世,不遗余力的批判它;但在另一方面,他并未提出相应的改造办法,而是宣扬远害保身观念。可以说,他是个未丧失良知,但无力也不愿同黑暗社会作斗争的绝望的知识人。他的思想,也是一个被残酷的现实压迫到内心的生命所生发出的,是弱者进行自我调解甚至麻醉的工具。

他的生命激情与能量,被严峻的现实所封印,只能在想象的审美的世界里驰骋。他是不幸的,因为他无力、弱小,无法改变混乱黑暗的现实;他又是幸运的,在思维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生命在现实中失却的自由,这一自由甚至比现实世界的自由更深刻更恒久!

方勇先生是当今庄子研究的著名学者,其《庄子学史》对庄子研究的历史加以全面系统梳理,极具价值

再次,他是哲人,也是孤独者。

思想家大概分为两种,一类以逻辑严密,体系完整见长;另一类则以见识透辟,深刻冷峻为特征。无疑,庄子属于后者,而这类人思想的生命气息更浓,也容易更让人动容。他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又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等等。深刻,是对现实的犀利的解剖,往往源自绝望与偏激。因为深刻揭示了现实的重要侧面,所以人们往往能够原谅甚至忽略其中的偏激。庄子像老子一样,反感礼乐、仁义等人为规范,认为它们是导致社会混乱,自然人性被遮蔽的重要原因,甚至因此把黄帝、尧舜等儒家贤君嘲笑批判一番。他常深刻的揭示出社会动乱的原因,“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而在关于生命等方面,庄子的灼见就更多了。比如,“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指出欲望与人们的智慧之间所存在的对立之关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则启示世人,生命所需的条件其实极有限,没必要劳神费思的去争夺;等等。

哲人,在思想境界上高于众人,因此更易孤独,在天下无道的时代,尤其如此。每个个体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得到回应,所以对知己的渴求是很强烈的。在《大宗师》篇,庄子连续几次描绘了几位朋友,莫逆于心的故事则曲折的表达了他的孤独感。而《徐无鬼》篇“运斤成风”的故事,则借郢人之事,表达了他对知己惠子的怀念之情。在《齐物论》中,他则直接抒发了知音难遇的孤独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之遇也。”这里,庄子对知音几乎是绝望了,似乎无论是他所在时代,还是后世,都很难出现真正懂他的人了。这种孤独里,不知含有多少悲哀之情啊。

最后,庄子又是达者,也是狂人,有时似乎还是个玩世不恭的游世者。

在庄子那里,巢由楚狂诸人,比黄帝、尧舜和孔子们要智慧的多。这些高士们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不为伤身害己之事,能够认清天下大势,善于全身养性。所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惟有德者能之”,这已完全不同于孔儒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了,代之而来的是把现实的一切当作命运来看待、接受。他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主张“安时而处顺”,推崇“哀乐不能入”的“悬解”境界。而《庄子》中,有多处直接提到达者,并将其作为极高的人生境界来加以推崇。

达者,或者叫做狷介之徒,往往也是狂人。这里的狂者,不是孔子所说的进取者,而是以异于世俗的非常言行,来表明他们特有的主张和见解。子桑户死后,其二友竟然临尸而歌,这让子贡等人困惑不已;后来,庄子妻死,他也有类似的做法,即鼓盆而歌。这些惊世骇俗的行为,传达了庄子对于死生一体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他所推崇的面对死亡等无可奈何之事的态度。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死亡,或许人们就不会局限于生死有别,生乐死哀的分别中了,甚至为生命能够返回本真而感到欣慰。这其中,似乎含有一定的游世倾向。而庄子那些吊诡的文字,在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游戏笔墨。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周这里强调的万物大小短长的相对性,他未必不知道秋毫之末为小而泰山为大,彭祖寿永而殇子短命。他通过这种有悖常识的方式,来表达他特有的思想,对于人们的冲击往往更大,带来的启发往往也更深刻。而他的这些表达,颇有游世的味道。而且《天下》篇,直接指出了《庄子》之言多非庄重严肃的话,原因是“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

总的来说,庄子通过将生命所面临的问题艺术化审美化,从而达到对苦闷的消解,在现实中无能为力的人们,从思维的层面获得了逍遥游。这种选择是残酷现实压迫的结果,也是庄子的主动选择。他的思想,在修身养性,化解逆境中的心理郁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有效的积极的。然而,若要将其当作社会和人生各领域的指南,则是要闹笑话要碰壁的。鲁迅先生说,他曾中过庄子的毒。我猜想,这种毒大概就是相对主义的毒,就是习惯于消解矛盾回避问题,从而不能直面人生与社会,这无益于人生的幸福,也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以为在人生的不同情境下,对于庄子的取舍也应有别,否则就要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这或许人们在接受外物时,都应加以注意的,对于接受那些魅力十足的东西时,尤其需要谨慎,否则就会被原本是美的好的东西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