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于情于理,占田建养猪场都是一个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决定。
于情:村民不愿意具有现实原因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人,自己的需求大抵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建养猪场真的能让村民感受到切身利益,那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反对声音了。而村民之所以反对,有以下几个原因:
当地的村民大多是农民身份,在过去几十年里早已适应了农耕劳作的方式。据当地村民所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亩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能够给他们带来四位数左右的收益,如果碰上年成好的时节,一亩地甚至可以带来上千元的利润。
而现在农田要变为养猪场,每位村民每亩地能够拿到手的只有800块钱的死补偿,这样无论怎么看都是亏的。
所有的人都是会打算盘的,这里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只要是个正常人,自己能够获得的收益平白无故变少了,那心里自然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这一点其实也是很多村民心里想的东西,其实对于一部分村民而言,随着经济情况的不断好转,大家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田地劳作换取生活收入了。上有国家政府的补助(低保户、贫困户之类的),下有子女的经济帮扶,基本都生活衣食不缺。
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虽然很多村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劳作思维,平时还是会固定去田地里瞅一瞅,或者是种一下小型菜地。这对于他们而言,是坚守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
而现在,自己祖辈赖以生存的田地就要被浇上水泥建造成养猪场,哪怕有事先的通知,在很多村民心里仍旧是无法接受的。毕竟自己已经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突然有一天要跟自己过往的生活告别,难过和不接受是可以理解的。
这一点其实需要结合上面一点来看,现阶段除了生活特别贫困的村民,大部分人已经是衣食无忧,就算是不再种田,村民也能很好的生活下去。
但这恰恰也成为了反对建立养猪场的出发点,就是因为很多村民已经不再瞧得上800块钱的补助。更何况养猪场可以说就是建在村民的家边上,到时候可能一整个养猪场附近都会臭味弥漫。
我老家那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年春节从市里回乡下老家拜年,车辆行驶过一个地区总是会臭味弥漫,后来才知道原来那附近有一个养猪集团。
再有一点,养猪场建成以后臭味是一方面,可能会造成的污染又是另一方面。村民虽然多多少少都养着一些家禽,但家边上有一个养猪场,无论是谁心里总是会有些膈应的。心底里恐怕也会不自觉的避开相应的区域,毕竟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水污染或者环境污染。
我们要知道的是,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农村了,环保意识、干净卫生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很多农村门前都浇上了水泥,各种新房也不断拔起。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人会愿意有养猪场的存在呢?
当然,选择接受养猪场建立的村民肯定有,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支持者的视角里,可能他已经离开家多年,在外面的大城市打拼,只是户口还在老家。这种情况下,老家的田地本来就没人种,现在白白有钱拿,对他们而言也是很容易就被说服的。
其实无论是支持或者反对的村民,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决定。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没必要格外偏袒哪一方,尊重、支持和理解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当然,如果大家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分享给其他人哦~
结尾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由作者(囚与之间)原创写就,任何组织、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私自转载,作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这次南阳为了兴建养殖场,占的土地面积还是不少的。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实先不挑选一块地方进行实验么?如此草率的行动,万一失败了,该如何是好呢?将农田变为养殖场很简单,但是将养殖场重新变回农田就需要很长时间了。
第一个原因:养猪场占据了大量的耕地,大量的人失去了饭碗。
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的一亩地需要4个人去耕种,那么10亩地实际上养活了40个人。而现在一个养猪场只需要4个养殖员进行工作,但是仍然占了10亩地。这意味着,有36个人失去了饭碗。而且种粮食的人未必能养好猪,因为专业不同。很有可能最终的结果是,原本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而养猪场则重新招募人员进行养殖。养猪场虽然赚钱,但是未必能够带动周围的农民富起来。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初衷,不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富起来么?
我们来计算一下,按照种植小麦来计算,一亩地可以生产350KG的小麦。雄安买的收购价格大概在1到1.5元之间,毕竟小麦的水分不同,价格也相差很大。假定一公斤小麦的收购价格为2元。那么一亩的收益就是700块钱。而10亩地的合计收入就是7000元。正常情况下,10亩地的养殖场可以养殖200头猪左右。一头猪的价格为8000块钱左右,合计约为160万元。当然这样计算是不精细的,因为养猪的成本同样很高。一般来说,出栏200头猪的养殖场综合利润约为20万左右。虽然从账面上来看,原来那么多人才能制造出20万元的GDP,但是现在4个人就可以。但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只能成为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从事着最累最脏的活。生活质量下降得很严重。
第二个原因:养猪场对于周边地区存在噪音和气味的双重污染。
我之前在老家住的时候,南面有个养殖场。养殖场离我们的村子大概还有个400-500米。但是由于规模挺大,尽管离得远,但是一旦出现大风天气,那么全村人都得被臭味侵袭。而且养的各种动物乱糟糟的。排出来的废水也没经过处理,周边的环境其实非常不好。所以如果在村子附近建造养殖场,那么这种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于村民的生活质量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三个原因:养猪场容易因为各种疾病,而出现大量的亏损。
养殖场挣钱么?确实挣钱。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肉类的需求其实非常高。但是一旦出现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那么这个养殖场今年基本上不会再赚一分钱。甚至很多养殖场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救济才能活下来。
总的来说,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因为每个地方的地理条件不同。比如内蒙古,如果让其放弃养殖业,从事农业。先不说牧民们会不会种粮食。单单是自然条件就不适合种粮食。
占万亩农田建养猪场,大力发展养殖业,这对于当地村民、政府而言,都是好事一件,为什么河南南阳的村民要发愁呢?难道他们不想赚钱吗?请听小编一一道来。
在修建养殖场的地方,正是河南南阳南部的新野县,这里的环境气候均适合种植小麦,是我国650个小麦种植基地县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村民的年收入优渥。面对当地企业牧原集团要占用自家的耕地搭建养殖场一事,还是感到无力接受。
要知道农民靠的是田地吃饭,现在随着化学肥料、农家肥的搭配使用,粮食的亩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据当地村民介绍,若是自己种植田地的话,仅种植一亩花生,就能产生2000元的价值。而当地企业占用自家土地给予的补贴,只不过是一亩一年八百块钱而已。
这对于当地村民来讲,这是一个很不划算的买卖。要知道花生的种植,只不过是选种、选地、换茬、施肥等。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些难,但是对于侍弄庄稼的人来讲,这是熟能生巧的事情。
更别说那些庄稼地的好手了,世世代代都进行种植业,刹那间将土地外包出去供厂商加盖养猪场,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
据新野县政府官网介绍,会在一些地方修建三个养猪场,这些地方大多处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而若是被全部征用,这些农民将无地可耕。
而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和农业农村厅表示,原则上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控制在项目用地总面积的30%以内。但是占用万亩良田之事,企业和农民还未谈妥。若是占用大多的农田,农民只能和田地说再见了,也将会造成农民无地可耕的局面。
农业转型成养殖业,在不了解河南南阳村民意愿的情况下,认为这是好事一件。但是真的是好事吗?这还得平心而论。
没有谁愿意将祖祖辈辈耕种的田地交给企业使用,哪怕是价钱合适,他们的心中也会有对土地的不舍之情。
有时候,村民需要配合政府、企业下达的占用命令,因为这是为了民生的发展,这也是为当地增加税收。村民可以为创收退步,但是绝对不会为无力的要求退步。
可能在企业家的眼里,他们仅仅只是一片土地,除了耕种粮食,还起作用的就是能盖厂子,增加个人收入,也为当地政府带来收入,也为村民带来轻而易举的收入。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农民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那是多少金钱都无法代替的。
有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爱恋,那叫土地恋,那叫田地恋。哪怕七老八十,只要身体还算硬朗,也要坚持耕地,因为不忍心良田慢慢地被荒弃,慢慢变得野草横生,慢慢失去了良田该有的价值。
他们怕呀,一辈子悉心呵护这些土地,将土地当成家人,若是硬生生地将田地从他们身边掠夺而去,对于他们而言无疑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何况那么轻飘飘的征用?那么少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