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之后的白起,可以说震惊了当时所有的国家,但此时秦王却表现出担心白起功高盖主。之后白起再也不肯对赵国出战,除了对秦王的不信任有些心灰意冷之外,还有那么一丝愧对和内疚。
自长平之战后白起被冠上杀神的称号,原因皆在此次战役中坑杀了赵军四十多万人。战场之上,残酷血腥的事情见得多了,但是赵军此次的伤亡却不是双方交战中的伤亡,而是带有了一点欺骗性质的杀害,赵军投降后,按照规矩,本来是不该杀降军的。其中有三个方面使白起杀害了这些降军,第一,秦国按照在战场上杀敌多寡为军功的评级,杀的多军功就高,第二,赵国投降的人数太多了,这些人是很难编制过来的,很难不保证他们反扑。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军粮问题,农耕太慢了, 自己都照顾不过来,怎么照顾敌军四十多万人呢。
本来此次战役之后应该乘胜追击消灭赵国,但是此时秦国大夫范雎一方面担心白起消灭赵国后骑到自己头上,一方面被赵国收买,便向秦王告小黑状,秦王也担心其功高震主,于是速度召回白起,就这么错失了消灭赵国的机会。机会哪能这么容易得来,两国已经结下了这么大的梁子,如何都是死,赵国拼死也不会在投降了。所以当秦王再次让白起出战的时候,白起宁愿接受自刎也不愿出战,因为他知道必打败仗,所以还不如不去赌自己和将士们的性命,也是赌气秦王的不信任。
长平之战是我国战国时代少有的大型歼灭战,规模之大,死伤人数之多冠绝古今,也成就了杀神白起的威名。
本来长平之战后是秦国灭亡赵国最好的时机,但是当时由于秦国宰相范雎为了自己的私利从中作梗,一力促成秦赵的和谈,丧失了灭亡赵国最好的时机。
另一方面,秦国国君昭襄王也担心白起功高盖主,势大难制,就让范雎去试探白起,看看其有没有反心,白起是非常忠心的,秦王这一举动伤了他的心,这时候,他年纪也大了,灭赵的时期又已经错过,所以就不再为帅,也不愿对赵国出战了。
秦军本该借长平之战之余威,迅速攻克邯郸。但由于赵国使出反间计,秦昭襄王听信范睢谗言,排挤白起,暂缓攻赵,延误了战机。后来范睢命令王陵进攻邯郸,旷日持久,毫无进展。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挂帅出征,白起认为进攻邯郸战机已失,所以建议暂缓攻赵,养精蓄锐,以观诸侯之变,等待战机出现时再攻邯郸。但这时的秦昭襄王已丧失了审时度势的理智,白起不肯出征,他以王龁替换王陵。王龁到了前线,经过八九个月苦战,战局仍然毫无进展。战争进行了足足两年时光,并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秦军投降的现象,一代名将白起也因不听从调遣而遭赐死,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不得不放缓。
长平之战后,原本可以趁赵国恐慌一举攻破邯郸,可是被秦王召回,已经贻误最佳战绩,只能再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