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鱼的流水养殖技术

2025-05-17 08:51: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瓦氏黄颡鱼是一种适合于集约化养殖的名优鱼类。在水库坝下、有自然落差的溪流,或有工厂余热水排放的地方,可以修建流水水泥池,进行流水养殖瓦氏黄颡鱼。 1、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素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瓦氏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
2、症状
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最先死亡是长得最大的个体。
3、防治方法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1、病原及症状
据初步研究,病原体系细菌性。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上有黄色斑块,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危害及流行情况
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有时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水温25~30℃时出现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1)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池水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2)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
(3)每立方水体用强氯精0.25~0.3克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
(4)在投喂的饲料中每千克干饲料加0.6~0.7克恩诺沙星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5)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量加1%的食盐到饲料中。 1、病原与流行
鲤锚头鳋,虫体较大,全长达0.6~1.2厘米,肉眼能看得清清楚楚。4~10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
2、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现象。因虫体面有累枝虫、杯体虫、小霉菌等附生、使虫体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出血,并出现石榴子般的红斑。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20千克全池泼洒消毒。
(2)锚头鳋对寄主有选择性,可用轮养法预防其发生。
(3)用90%的晶体敌百虫遍洒,使水体成0.3~0.4毫克/升,疗效显著。 1、病原及症状
病原是鲤斜管虫与车轮虫,寄生在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而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一般个体较小。鱼的鳃和皮肤被大量虫体寄生而致病,苗种期常患此病,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斜管虫喜寄生于瓦氏黄颡鱼的边缘或缝隙里,也侵袭体表皮肤,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病鱼离群,头朝下、尾朝上倒栽于水面或侧卧于水下,呼吸困难,不久即死亡。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体表有时出现一层白翳。
2、危害及流行情况
车轮虫病多在面积小、水较浅、水质不良、放养密度大、饲料不足以及长时间阴雨、水温18~28℃的情况下发生。
3、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用1.0~2.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把握浸洗时间。
(3)用0.4~0.5毫克/升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遍洒,疗效较好。 1、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
2、危害及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这种病很可能是由鱼类直接传播的,因而病鱼与健康鱼混养,可传播该病。由于病菌可在池塘淤泥中生存,因此感染也可能来源于淤泥,瓦氏黄颡鱼摄食的浮游动物和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浆肉等也可能携带该病菌。
3、防治方法
(1)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池前用2.0%~3.0%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2)坚持不投霉变腐败的饲料,活性动物要用2.0%~3.0%食盐溶液消毒,定期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0%食盐投喂;或添加0.1%的鲜大蒜汁。
(3)在池塘全池泼洒1.2毫克/升漂白粉,投喂由大黄、黄柏、黄岑三种药用植物按5:3:2的比例配合而成的三黄粉药饵,每l00千克鱼第一天用药10克,第二天减半,连续用6天为一个疗程;或在每千克饲料中拌恩诺沙星0.3~0.4克,连续2~3天。 1、病原及症状
鳃盘钩虫。虫体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发现。病鱼体色变黑,鳃丝呈暗淡色,分泌很多粘液,妨碍鱼呼吸,严重时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
2、危害及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苗种和亲鱼,如诊断治疗不及时,能大批死鱼。盘钩虫病几乎年年都有流行。其适宜水温为10~28℃,全年可生长。夏秋是它的流行季节。
3、防治方法
该病比较容易治愈。用0.3~0.4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或用0.7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浸泡病鱼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