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几年兴起的“圣诞节”,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由此反应的跨文化传播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在无形中已经形成了带有侵略性的“文化帝国主义”,面对着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中还存在着的结构性的不平衡,以及少数传播大国和多数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的信息传播结构。建立“公正的、平衡的新世界信息秩序”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传播;文化帝国主义
西方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悬挂起“庆祝圣诞”的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的孩子们围绕在“圣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圣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圣诞晚会”、“圣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卡片”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圣诞节”如此盛行的原因,不排斥厂家、商家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所进行的鼓噪以及对商机的利用,但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自从麦克卢汉1962年提出“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以来,“全球性的”(global)一词已经历了以“主义”(globalism)、“性”(globality)、“化”(globalization)为后缀的一系列思想的扩展,既被赋予时代的特性,又被赋予理论化的品格。不论我们赞同还是反对,它都成了现代最强劲的社会思潮之一。按照约翰·汤林森的说法,全球化一词最为普遍和最无争议的含义,是指一种发展过程,即世界七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及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包括各种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即对跨越这些客观存在所用的时间一一有形或想象的——加以戏剧化压缩而使距离缩短,好像把世界变小了:在某种意义上也使人与人之间相距更近。但事实上,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在一些人眼里,它是一种帝国主义特有的带有等级的东西,是一些核心文化所表现出的愈益膨胀的霸权主义,是美国的价值观、消费品和生产方式。在这种全球化观念的引导下,文化的地域性和封闭性消失了,同时,也恢复了文化的无边界性,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形成。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但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的发达与不发达造成了文化传播的落差,形成了文化传播区域间的不平衡,这样就会出现文化发达地区对文化不发达地区的文化传播垄断,或称“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是来白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外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的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概括起来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活动:第二,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第三,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得到实现。
近些年来,跨文化传播又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子网络社区的形成、全球和区域经济组织与跨国公司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民族国家、网络技术和自然语言的结合、全球文化市场扩张、国际品牌的形象认同等,跨文化传播的紧迫性凸显出来。
表面上,一些进入到中国的传媒集团是以我国本土文化为资源,进行商业性投资,这看上去传播的不仅不是西方意识形态,而是对我古典文化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进行阐扬,但事实并不这样乐观。进入中国的传媒集团到我国摄录音乐、舞蹈,制作光身盘销售,甚至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商业性使用,如美国好莱坞将我国民间传说《花木兰》改编成电影,日本人将西游记故事改编成动画片。他们不仅没有征得我们相关群体的许可,也没有给予任何报酬,甚至歪曲我民族民间文化的本意。花木兰由一个优雅、坚强、孝顺的美丽女性变成了一个热衷于打杀、疯狂寻找男朋友的变态狂。这严重的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尊严。
放眼国际范围内,我们发现:不仅中国的情况如此,而且在前“苏联”的解体过程中,美国的跨文化传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欧洲的一些国家,包括法国、德国等,也都看到了返一事实,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抵制和减弱美国文化的影响力。美国的文化强势地位给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和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关于文化保护的呼声也随之在国际领域内不断高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商业文化用其控制全球的意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凭借科技优势以及由此构建的不平等的跨文化传播秩序,推销、宣扬和传播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并通过“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蜕色,或者被边缘化。而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是以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为依靠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所以被跨骑,也正是由于缺乏物质和技术的优势。实际上,文化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信息帝国主义。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信息帝国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虽然跨文化传播的双方并非总是战场上绝对的敌手,而是在彼此影响中互相提升和促进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当平等的文化进化的渠道被打碎后,跨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就占据了文化交往的主流,而这样的跨文化传播中,西方的强势文化将战场上的逻辑搬到了文化领域,在当前的世界上似乎上演着强权即真理的戏剧,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文化正常交往、彼此影响互相提升的主题,而变成了文化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这样的文化交往现实,是世界上任何崇尚平等和民主的国家和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
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多种文化的存在,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全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这个趋势下在把世界上的人类融入到一个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地球社会”中去。全球信息化的理性目标应该是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而不是以一种文化吞并或取代其他文化。由于目前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平衡,存在着少数传播大国和多数传播弱国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从而出现了“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建立“公正的、平衡的新世界信息秩序”,它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速自己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建立独立自主的信息事业,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相信信息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必然会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抵制下最终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