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臣庞籍
“敏而好谋,果而不惑”:历史上真实的庞籍
由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在上世纪90年代风靡大陆的台湾电视剧《包青天》中,庞籍被作为包公的对立面出现。但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无不对庞籍恨之入骨。然而,戏说害死人。《包青天》为了突出包公的正面形象,将很多人无情地打入了“反派”。庞籍就是这一批无辜人的代表。那么历史上的庞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和庞籍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宋仁宗景佑年间,庞籍任殿中丞审刑院评议官。有一次,他和刑院主判官一同向仁宗皇帝进呈案卷。仁宗指着案卷中“何次公”这个名字随口问道:“此人名叫‘次公’是什么意思?”主判官一时语塞,不能回答。站在他身后的庞籍越级回答道:“臣读《前汉书》(即班固所著的《汉书》),黄霸,字次公。大概是因为‘霸’和‘王’比较,等级稍次吧。此人必定仰慕黄霸的为人。”仁宗皇帝点头称是。后来有一天,又进呈案卷,仁宗问知院官:“前些时日那个姓庞的评议官为什么没来?”知院官回答说:“任期满了。已经出京城到地方上做官去了。”仁宗马上援意中书省让庞籍在京城任职。庞籍被任命为三司检法官,不久又被提升为三司判官。庆历年间,最终做了宰相。
如果没有电视剧的影响,你看这多像一个贤臣的名人轶事啊。最起码,它说明仁宗皇帝是非常欣赏和信赖敏而好学的庞籍的。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庞籍非但不是奸臣,反而是贤臣,是名相。至今,在陕西延安城东北隔延河与宝塔山对峙的清凉山上,在山东青州松林书院内,一代贤相庞籍的塑像、礼位赫然在目。他杰出的风范,传世的业绩,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奠和景仰。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出生,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去世。终年七十六岁,他比包公大十一岁,但比包公晚死一年。
庞籍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文辞。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比包公早十二年。庆历五年(1045)出任枢密副使。庆历八年(1048)任参知政事。皇佑三年(1051)出任宰相。皇佑五年(1053)罢相。前后在中央政府任职达九年。在此期间,他建议朝廷淘汰老弱兵员,以节省军费,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地区及其他地区,淘汰六万多士兵,节省军费几百万贯,使陕西百姓负担大为减轻,国家财政大为宽松。宋代的宰相,一般都有二至三个,以便互相监督,皇帝从中制衡,但庞籍担任宰相时,只有他一个,可见宋仁宗对他的信任。他任宰相期间,推荐名将狄青领兵出征,并且不派文臣监军分权,结果一举平定了广西的侬智高之变。连仁宗都称赞他道“青破贼,卿之力也。”庞籍不但没有女儿在宫内当贵妃,和皇室也没有任何亲属关系。他多次向皇帝建议禁止后宫干政,还压制内侍宦官,上书仁宗皇帝不能滥封宦官官职。虽然为相仅两年,但还是颇有建树的,在宋代称得上一位贤相。
庞籍不但是一位贤相,还是一个像包公那样的诤臣,一位老成谋国的忠臣。明道二年(1033),已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的章献刘太后驾崩。此时仁宗皇帝已然二十三岁,完全具备亲政的能力。然而,刘太后却留下遗诰,命章惠太后,即仁宗皇帝的保姆皇太妃杨氏继续垂帘听政。当时,身为殿中侍御史的庞籍以大无畏的精神,大胆上书陈言,说仁宗有能力亲政,倘若再一次垂帘,将会使龙颜尽失,“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最终,在庞籍和一批大臣的力谏下,仁宗得以顺利亲政。嘉佑二年(1057),仁宗生病,迟迟未愈,大有日薄西山之势。但是,仁宗一直没有养成的儿子,一旦病逝,皇位由谁来继承,将是个大问题。这时庞籍已在地方任官,但仍然挺身而出,上书仁宗,要尽快从宗室中选拔贤能者作为继承人,以安定天下人心。仁宗看了他的上书,很是感动,不久即选宗室濮安王赵允让之子赵曙为皇子,作为接班人。这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宋人多以文章见长,而武略不足。难能可贵的是,庞籍不但精通文辞,在武略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在担任陕西军政长官期间,修筑堡寨,招募百姓,修武练兵,发展生产,屡次击败西夏的内侵,逐渐收复了一些为西夏侵占的土地。在陕西的七八年间,由于庞籍经营有方,西夏无机可乘。连一代雄主元昊都很无奈,最后只好同宋朝通好,我西北边疆,得以安宁。
虽然,庞籍是一位在中央和地方都很有政绩的大臣,也很受皇帝信赖,但他却不贪恋权势。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仁宗仍然想用他为尚书左丞,但是庞籍坚持不就,屡次上表求退。仁宗无法,只好恩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现在身体康宁去当天子近臣呢。他回答说:“如果等到筋力衰退,皇上厌弃,然后再退,那不是不得已而退吗?”
1063年,北宋最好的皇帝宋仁宗死了,庞籍也死了,朝廷赐予庞籍的谥号为“庄敏”,这是历代封建朝廷赐给贤臣的谥号。而庞籍的得意门生司马光在为他写的墓志铭中说:“敏而好谋,果而不惑”,这八个字则是庞籍一生功业的绝好写照。
是的,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庞籍。鐧惧害鍦板浘
庞太师,名 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宰相等。
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宋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真宗皇后)垂帘听政,章献太后去世时曾留遗诣,要让章惠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庞籍时任殿中侍御史,认为不妥,力主仁宗亲政,并当众烧掉支持垂帘制度的《内东门议制》。
仁宗亲政后,庞籍即向仁宗上奏,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他的行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誉称为“天子御史”。
庞籍任开封府判官时,仁宗宠爱尚美人,尚美人常派内侍到开封府传达旨意,干预政事,庞籍认为美人派内侍到官府宣喻旨意是后宫干政的行为,因此严加拒绝,传令将宣喻旨意的内侍予以痛打,并明令:“今后如再有后宫传命,不要接受。”作为一个开封府的判官,敢与皇帝的爱妃对抗,足见庞籍的凛然正气和不畏权贵的作风。
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反宋,连破北宋边城,百姓背井离乡,宋西北边防形势十分紧张,庞籍被任命为陕西都转运使,与范仲淹、韩琦共同掌握宋西北军政大权,以防西夏入侵(此时包拯刚出仕不足一年,任安徽天长县知县)。庞籍一到边地立即整顿军纪,安抚百姓,稳定秩序。为战胜西夏,确保西北边境安宁,庞籍向朝廷进言:“天久不雨,灾害严重,宫中奢靡,三官赏赐过重(三官即指内官、医官、乐官),应减少宫中花费,裁减三官,节省财力以赏战功,将士肯于征战,不愁西夏不平”。犒赏将士,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措施,而朝廷却把大量财力花在宫中,不奖赏将士,对此,庞籍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浑州西北的桥子谷,是西夏进攻北宋的必经之地。庞籍特选善于骑射,董军事、有谋略的部将狄青在桥子谷旁筑寨驻兵。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庞籍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并以寨为基地,逐渐收复了被西夏攻占的其它城堡,扭转了战争局势。不久,元昊派人前来谈判,庞籍认为:“这是西夏的奸计,不可大意。”并下令屯兵青涧城以防元昊袭击,后西夏大兵果然直迫宋境,见宋军防备严密,难讨便宜,才撤兵退去。元昊与庞籍较量多年,最后,不得不向宋朝称臣。元昊称臣后,庞籍即提出:将矮小老弱兵士进行裁减,安置务农,以减少费用,解决军饷。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许。
皇佑四年(1052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朝廷多次派军镇压均被侬智高打败,庞籍时任宰相,认为旧部狄青可胜侬智高,即向朝廷力荐,狄青亦上表请战,朝廷便任狄青为宣抚使,办理岭南军事。谏官韩绛认为狄青不宜专任。仁宗即征求庞籍意见。庞籍认为:狄青出身行伍,素被文人轻视,若以文臣为狄青副手,则难以统一号令,不利于战,还是让狄青专任为好。仁宗听从庞籍意见,令狄青统领岭南各路军士。狄青熟知兵法,了解军情,总结宋军失败原因,设法鼓舞士气,奇袭侬智高,大获全胜。由于狄青指挥得当,士兵作战勇敢,侬智高很快被平定了。
庞籍后被册封为“颍国公”,以太子太保退休。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76岁时去世(此时的包拯已于一年前去世了),六月葬于雍邱县(今河南杞县),仁宗赠他司空,加侍中,谥号“庄敏”。“田园贫宰相 图史旧书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子,元英曾任鸿胪寺少卿等职 。 孙,庞恭孙,德孺,曾任猷阁待制,直学士、成都、陈州知府等职。
庞籍可没当千年奸臣,是从五百年前的《包公案》一书才开始当的。其实二人传记都没提对方,奸臣塑造完全是为给包公找个重量级对手
因为你不可能满朝都是包拯 寇老西 杨家将 呼家将什么的名臣吧 拍电视 得找有对手戏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