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的性格正是如此,他认为是因为秦昭襄王的原因才导致战机延误,本来早就能结束的战争却要延后一年,并且让自己之前费心做好的战略计划白费了,所以他宁死也不愿意再去攻打赵国了。但是根本原因就是白起没有看透秦王对他的忌惮,不清楚功高盖主这个说法。
白起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从一个小兵做起,最后成为了鼎鼎有名的秦国大将。之后更是在长平之战中屠杀四十万的赵国降卒,更是有着人屠的称号。他的一生都是在战场上,都是为了秦国,但是他虽然如此的凶猛却没有看清政治,最后因为自己而被秦王赐死了。
我们都知道,赵国和秦国之间关键的一战就是长平之战,此战由白起率领的秦军胜利。因为白起在这场战争当中屠杀了四十万的赵人,所以白起知道此时赵国根本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了。所以他开始谋划继续进攻赵国的作战法案。但是他的作战法案并没有得到秦王的同意,反而被秦王强召回了秦国。
因为范雎对秦昭襄王说道了功高盖主,于是在范雎的劝说之下秦王就对白起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自然是让白起非常的生气,非常的气愤。一年之后,秦国再次对赵国发动了进攻,而秦王第一个想到的将领还是白起,但是白起以生病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因为白起想到,此时战机已经延误了,已经不适合再对赵国发动进攻了,当然也有一定程度上是对秦王的赌气。果然在白起的预料之下秦国被赵国击败了,此时秦王再次让白起带兵攻打赵国,可是白起依旧拒绝了。对于秦王来讲这自然是非常的生气,之后在范雎等人的谋划之下秦王让白起选择了自刎。
武安君活埋四十万赵兵后,有二百多人逃出来,并向赵孝成王报告了此事。当时整个赵国都在哭天哭地。
赵孝成王、平原君和大臣们正在惊慌失措的时候,又有人来报说“秦国的兵马已经把上党一带十七个城都都给夺取了,武安君亲自带着大队人马,前来围攻邯郸。”
平原君回到家中后,跟门客商议。这是燕国的大夫苏代也在平原君家中,他得知赵国被围困,就自告奋勇地去见范睢,请他在秦昭襄王面前给赵国和韩国求情。
范睢一来怕武安君白起的势力太大,不容易管住。二来,秦国经过几次战争,折损人马不少,需要休整。于是他让韩国和赵国割让了几座城池,答应他们议和。白起这才被秦王下令撤兵回国。
长平之战,武安君可谓三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气势。在他正想把赵国邯郸拿下的时候,却被撤退。后来他打听了退兵的原由才知道是范睢的主意,于是在背地大发牢骚。
白起还对客人们说“当时要是连着打下去,顶多再用一个月时间,准能把邯郸拿下来。可惜错失了机会,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话被传到了秦王的耳朵的里,秦昭襄王有些后悔,他召见白起“要是有一个月时间就能拿下邯郸,武安君为何不早说啊?”
于是,秦昭襄王就想再派白起去攻打赵国,白起此时装病不去。这时秦王只能派大将王陵,但是赵国的先锋是廉颇,饱经世故,王陵败下阵来。此后,秦昭襄王又派白起去替换王陵,白起依然不肯出战。
他告诉秦昭襄王“邯郸这次可打不下来,上回赵国吃了败仗,死了四十多万人,全国人心惶惶。要是那个时候去攻打赵国,我还是有把握的。但如今过了两年,赵国已经喘过气来了。另外,各国诸侯都知道赵国割地议和,秦国和他们和好了。现在又突然去攻打赵国,大伙肯定会说咱们不讲信义。”
秦昭襄王又派范睢去请白起,白起本自就看不上范睢,就又装病推辞。范睢告诉秦王“真病假病我不知道, 他不愿打仗倒是真的。”
不得不说,白起确实有异乎寻常的战略眼光,长平之战后,赵国以六座城池贿赂齐国,交好燕、韩,联合魏、楚共同抗秦,并在国内积极备战。燕赵之地多感慨悲歌之士,国民同心同德,如果秦国此时进攻,赵国无路可退,必定背水一战。秦国在兵力上、外交上、内政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此时进攻并不明智,正确的做法就是“伺机徐图之”。
其实白起自己也说得非常清楚了:“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就是一个军事家最厉害的地方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什么时候不该进攻,“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如果说长平之战后没有趁赵国恐慌灭掉赵国的话,已经是贻误战机了,再想要灭赵,只有等待新的时机。其后的军事行动也证实了白起的高见,不管是王陵,还是王龁,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仍然没能灭掉赵国。
尽管白起一生杀人过多,据《资治通鉴》所述,白起一生共斩首九十六万,拔城八十六座,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太可怕了,但是从军事的角度来讲,我还是比较钦佩的: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在秦赵对峙的关键时候,赵国把老将廉颇换成了夸夸其谈的赵括,然后很自然的,赵国遭遇大败。
秦国坑杀赵兵,进围赵国首都邯郸。这时候,是一举消灭赵国的绝好时机。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国的大臣们想出了一个极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去找秦国国相——范雎。
说客苏代带着珍宝去见范雎,谈话的中心思想就一个,一旦白起带兵灭了赵国,挟那么大的功劳回秦国,必然位列三公,您觉得您的位置能在他之上?相位怕是就难保了!
范雎乃名利场中人,这些话于他不啻一声惊雷。他很快跑到秦王面前一通撺掇,硬生生把白起和部队给招了回来。
战机就这么失去了。一个大国灭掉另一个大国,这是自三家分晋(一般认为,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而这天大的功劳,就这么,没了。
把白起叫回来以后,昭襄王也觉得这么好的机会浪费有点可惜了,于是又把白起叫来,想商量一下再去打邯郸的事。白起没好气,冷冰冰地就给顶了回去:对不起,我无能为力,您另请高明吧。
白起的理由很简单,上次那么好的机会不珍惜,现在再去灭赵国,诸国都已经回过神来了,会出兵干涉的。秦国虽然强大,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和六国联兵正面作战的地步!
后来战事的进行一如白起所料,秦军虽然围攻邯郸多日,但是邯郸守军众志成城,一时难以攻破。而列国害怕秦国吞并赵国,纷纷出兵干涉,领头的,便是天下闻名的信陵君魏无忌。秦兵交战不利,败像渐显。
有些机会一旦把握不住,真的是永远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