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兹将国际关系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即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简化理论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和国家为出发点,考察和分析各种国际行为以及动因和影响。系统理论(体系理论)则超越个别的实体和国家,对国际体系进行宏观的整体研究。
国际关系的体系论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盛行于60年代以后。它帮助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强调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转向趋于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模式。我认为系统论同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学派有想通之处。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及其他一系列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加强,国际社会角色构成发生变化,直接促成了体系理论的产生。
另一个原因在学理上,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在方法论层面为国际关系的体系论提供借鉴。系统论的创立者是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中提出“类比型系统论”,认为系统论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整体性,研究目的是寻求存在于系统和子系统整体内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在此之后,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关于系统开放性的耗散结构论,认为由于系统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使之不断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联邦德国科学家哈肯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协同论,强调系统的协同效应,认为这种协同性在一定条件下会使系统产生由无序到有序的激变,从而达到系统整体性的目标。这一切都为国际关系学中的体系理论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关于体系的经典定义:
1、罗伯特·利珀:一组以某种方式发生互动的单位或构成部分。
2、查尔斯·麦克莱兰: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为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经典研究成果:
1、阿尔蒙德的“系统环境论”,提出“输入”“输出”,表述每个国家都处于特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之中,国际环境与一国政策互相影响。各种政治体系的输入、输出可以比较,这一比较研究构成其比较政治学的重要方面。
2、理查德·罗斯克兰斯的“国际体系行为结果模式”,对1740—1960年出现的9种国际体系比较研究,提出的该模式突出体系的自我适应性和调节能力,强调四个因素:行为者对体系的干涉,环境读体系的限制,体系行为结果的分析,体系的自我调节。
3、莫顿·卡普兰的“国际体系六模式”,《国际政治的系统与过程》运用大系统的基本原理将国际体系分为六大模式: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松弛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环球体系(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等级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单位否定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国行为的情势)。为每个体系模式设计了五套可用于计量和测定的内容:基本原则、变换原则、行为者类型变素、实力变素和信息变素。
4、查尔斯·麦克莱兰的“国际复合体系论”,国际关系研究国际体系的互动,而国际分体系则是总的国际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构成了国际复合体系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一般国际体系相比,国际复合体系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多的状态。
5、斯坦利·霍夫曼的“世界政治体系论”,国际体系是由世界政治基本单位组成的重要体系模式,该模式由不同的结构所决定。可分为变革型体系和温和型体系两类,两极导致变革型体系,多极导致温和型体系。最理想的是均势所造成的稳定体系——温和型体系的最高体现,而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国际组织。从变革型国际体系转向温和型体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体系能避免危机冲突;体系能约束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和扩张行为,推动裁军和维和;体系能逐步消除世界政治存在的“隔离状态”,增进各国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在分析世界政治体系演变时,指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跨国社会与世界政治之间的相互渗透两方面趋势,并认为是研究世界政治体系的重要理论切入点。
6、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分析(WSA)包含政治、经济因素的结构分析模式。世界体系是一种社会体系,包括成员国、分界线、结构原则、合法原则和协调机制,其内部存在劳动分工,这种分工不仅是功能性的和专业性的,而且是地缘性的。它的生命力在于自我制约,它的发展动力在于内部互动。其研究重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永不停止的资本积累。
提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分析模式,即“核心—边缘”说,“中心—边缘”关系实质是资本主义垄断化生产部分和其他竞争部门之间的关系,是高利润生产活动与低利润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世界资本与世界劳动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资本主义与弱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心与边缘经过半边缘区域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剩余价值从边缘向中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不仅从工人到雇主,而且从边缘地区的雇主到中心地区的雇主。边缘地区面临的选择是“反体系”或“追赶式”。
世界体系有三种主要形式:世界帝国、世界经济和社会主义世界政府。世界帝国指只存在控制世界各国的单一的政治制度。世界经济指不存在单一这样的单一政治制度的世界体系。社会主义世界政府目前尚不存在。世界帝国靠的是政治权力,世界经济靠的是资本转移。当代世界体系得以维持的三个依靠:依靠高利润的世界生产体系,依靠主权国家特别是中心地带的主权国家的社会内聚力,依靠相对稳定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体系论涉及三种思潮: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民主主义。世界体系的主要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是一极化过程;自由主义的“发展主义学说”的幻想破灭,最后的鼎盛期是美国霸权(1945—1970);出现反体系运动;要求重建民主和加强福利的呼声日益高涨;构建地缘文化的支柱不是一件易事。
国家及协调国家间活动的国际组织
比如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