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 35~50岁。据资料统计,35岁以上妇女约20%发生子宫肌瘤,但多数患者
因肌瘤小、无症状,而未能发现,临床上报告肌瘤发生率仅在 4~11%之间。
子宫肌瘤的病因 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雌激素刺激有关。
(一)偶见于初潮后妇女,多见于中年妇女,绝经后肌瘤多停止生长并逐渐萎缩;
(二)肌瘤多并发子宫内膜增生;
(三)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可分泌雌激素)患者常合并子宫肌瘤;
(四)妊娠时雌激素水平增高,肌瘤多迅速增大;
(五)外源性雌激素可加速肌瘤生长。
子宫肌瘤的分类
肌瘤原发于子宫肌层,当继续增大时可向不同方向发展,根据肌瘤所在子宫的不同部位,而分为以下几类:
1.肌壁间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围均为肌层所包围,初发病时多为此类肌瘤,故最常见,约占 60~70%。
2.浆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浆膜而发展,并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约占 20%。如突入阔韧带两叶之间生长,即为阔韧带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
肌壁间肌瘤向宫腔内生长,突出于子宫腔内,与粘膜层直接接触,约占 10%。此瘤可使子宫腔逐渐增大变形,并常有蒂与子宫相连,如蒂长可堵住子宫颈口或脱出于阴道内。
4.子宫颈肌瘤
较少见,肌瘤在子宫颈部位生长,因生长部位低,可嵌顿于盆腔内,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困难,易损伤输尿管、膀胱。
子宫肌瘤常为多发性,并且以上不同类型肌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子宫上,称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发展
由于肌瘤生长较快,当供血不良时,可以发生不同变性。肌瘤愈大,缺
血愈严重,则继发变性愈多。
1.良性变
⑴透明变性(玻璃样变)
因肌瘤生长迅速,造成相对供血不足,使部分组织水肿变软,旋涡状结构消失,代之以均匀的透明样物质,巨检时易与肉瘤变性相混淆,光镜下看不到细胞结构,病变部分为无结构的均匀伊红色区域。
⑵囊性变
为透明变性进一步发展所致,在透明变性的基础上供血不足,使变性区域内组织液化,形成内含胶冻样或透明液体之囊腔,整个肌瘤质软如囊肿。
⑶坏死
由于瘤蒂扭转或重度感染而形成,肌瘤中央部位距供血较远,最易发生坏死。组织呈灰黄色,柔软而脆,也可形成小腔隙。
⑷感染
多见于粘膜下肌瘤突入阴道者,供血受阻,发生坏死,继以感染;也有少数患者因盆腔有感染病灶,多累及子宫肌瘤。
⑸脂肪变性
常在透明变性后期或坏死后发生,也可能系肌瘤间质化生而形成脂肪组织。质软,易使诊为肉瘤。光镜下见肌细胞内有空泡,脂肪染色阳性。
⑹红色样变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肌瘤坏死,多见于单一较大的壁间肌瘤,常发生于妊娠或产褥期,可能与局部组织缺血、梗死、瘀血、血栓阻塞,而致局部组织出血、溶血有关,使血液渗入瘤体,肉眼见肌瘤呈红色,似生牛肉状,完全失去原旋涡状结构。
2.恶性变
肉瘤变性约有 0.5~1%的子宫肌瘤恶变为肉瘤,多见于年龄大,肌瘤较大且生长快者,特别是绝经后肌瘤增长迅速或绝经后再出现的肌瘤患者。机制不详。肉瘤病变区域组织灰黄,质软如生鱼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