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时期构造相对稳定性
扬子陆块早古生代大范围优良烃源岩沉积后,到印支运动长达两亿多年保持相对稳定构造环境,印支运动本身甚至燕山运动早期主要也是区域抬升,沉积由海变陆,并出现如江南隆起那样的巨大油气聚集带,当时下古生界暴露剥蚀是很局限的。加里东运动虽然是扬子与南华主要拼合期,造成南华下古生界变质和岩浆活动,王鸿祯[84]认为:“加里东褶皱主要形成是短背斜和穹窿”。下古生界多套源岩持续进入生油门限,在此阶段生成巨量油气是确切无疑的,在中国油气地史中,非常重要。
2. 由于自由陆块台、缘、坡发育较好,有多种碳酸盐岩颗粒岩展布
岳文浙、业治铮指出[100]:从震旦纪至中奥陶世,扬子陆块边缘这条长达两千多千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带,是从缓坡发育到跌积边缘,从拉张下沉到热下沉。有浅滩沉积的鲕粒颗粒灰岩、藻叠层石灰岩,甚至有滑塌作用形成的浊流颗粒流、风暴流等沉积,以及生物搅动灰岩。Z—O1时期斜坡盆地特征清晰,水深在100~1000m,储集岩往往受台地和斜坡相控制。已证实扬子南缘斜坡相中存在多种储集岩,如台地相白云岩和台缘藻礁、藻滩、震裂岩等,还有线状台地物源可控的席状砂体和等深积岩丘。在许多灰岩露头上见到亮晶颗粒灰岩,单沥青占据的孔隙就达2%以上[265](图81)。
图81 上震旦—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岩分布模式示意图(据周堃,1993)
加里东、海西、印支期各主要隆起区,使碳酸盐岩暴露或地下潜水溶蚀,形成溶洞、溶孔和溶缝,往往时间长、面积广,形成非常良好的储层,威远灯影组、川东石炭系气层等和许多储量巨大的古油藏沥青都可作例证。志留系海相砂岩厚度大,分布广,麻江沥青砂含量惊人[139]。
扬子自由陆块阶段至少有三套分布很广的生、储、盖组合,最重要的是Є地层组合,其次是O3—S地层组合,再次是Z2地层组合。
3. 古隆起、褶断构造和各种地层岩性圈闭相当发育
加里东运动使扬子和华夏两陆块拼合,但和通常的陆、陆碰撞是不一样的。O2—S时期是一个较长的板块跟踪过程,华夏陆块最先和下扬子接触,逐步全面拼合,而西南隅直到印支期才完全拼接。浮在热地幔上两个性质不同陆块的缝合,有岩浆和地层变质作用,但碰撞动力并不很强烈,岩石圈叠接规模不大,地壳缩短不明显。对扬子陆块主要表现为升、降起伏,其中最重要的是原深海盆成了缝合隆起带(图82),晚古生代该带作为水下隆起,成为早期油气运移指向带。
图82 扬子自由陆块(Є1—O)构造发展剖面示意图(至印支期)
印支期由于非常强大外力致使古缝合带复活,原华夏板块岩石圈向扬子板块A型俯冲叠接,在扬子南缘形成巨大的江南隆起(图82)。断续绵延千余千米,该带正是扬子南缘下古生界烃源最富之区,东起浙北,经皖南、赣北、湘北至黔东,蔚为壮观,在残留地层中,多处见到古油藏遗迹。可以说,该隆起带附近在燕山运动中幕以前,是地球上巨型石油聚集带之一。
由于多期构造的影响,在燕山运动前反映到扬子台上则是多期古隆起。著名的如加里东期的川中、黔中、京山、南京—溧水等,海西期的兴化、铜陵等。印支期更为普遍,最重要的是江南隆起,其他如天井山、泸州—开江、钟祥—潜江、黄陵等。相应也会形成许多局部构造圈闭。台上烃源虽不及台缘丰富,但长期过程中,这些隆起可以不同方式和途径聚集众多油气藏。川东开江印支古隆起区,本地下古生界烃源并不理想,但紧邻川鄂湘志留系等深坳陷,地史长期有向川东运移势头。印支隆起形成后,在紧覆于志留系侵蚀面之上的中石炭统孔、洞白云岩储层中,聚集了规模很大的油田,此后经深埋裂解为气。晚期强烈褶皱形成几十个局部高幅度构造,重新组成一大批中型气田。从勘探实践中,认识到古隆起的重要性。但下古生界自身油气尚未进入勘探议事日程。加里东川中古隆起则是另一种情况,Є—O碳酸盐岩储层,经过一亿多年的长期溶蚀,二叠系覆盖后,古隆起聚油作用就开始进行。从下古生界含沥青情况分析,印支运动前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石油聚集。但从印支运动开始,古隆起不断南移,先是在资阳燕山局部隆起聚集一部分[236],威远地区从印支期起有局部隆起雏形,晚期大型背斜聚集成中型气藏(见图71),资阳仍有小气藏;加里东隆起龙女寺一带有气井和多种气显示。推测原古隆起周边二叠系披盖下有许多地层楔状体及碳盐岩溶蚀层,可能保留一些有价值的气藏。
下古生界地层、岩性圈闭在扬子陆块有很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大陆边缘斜坡和古隆起周边,礁、滩发育、岩性剧变和各种楔状体、不整合面遮挡,在烃源丰富的地区,极易形成各种油气聚集带。借鉴墨西哥湾沿岸油气田,因为没有后期构造干扰和改造,多是成排、成带的(Tipword等,1971)。
根据地史分析和古油藏资料,可以确认:扬子自由陆块阶段所沉积的烃源岩,在燕山运动中、晚幕之前,具有非常有利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反映我国海相油气田也曾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