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世界,人们如同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没有一个保持平衡的支点,变得迷茫而无助;人们如同迷失在黑暗中的路人,变得不安而恐惧。
是什么让原本应该充满欢笑的孩童变得心事重重?又是什么让原本心灵相犀的挚友变得难以跨过彼此心间的鸿沟?
是一颗缺乏感动与淡泊的心啊!如果都这样,世界将永远充满冷色调!
如果都这样,我们将不再为感动而流泪。当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跌倒再人行道上,匆匆经过的人流不曾有人投以怜悯的目光。当人们面对弱势者的乞讨,总带着有色眼镜投以鄙夷的目光。贝多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如果都这样,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有人却不曾这样,俄罗斯著名油画家列维坦独自去森林写真,当初升的太阳衬托出一种美丽的景色,他便可泪如雨下。托尔斯泰曾听到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回重奏《如歌的行板》而热泪盈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面对世上一切值得感动的东西已经变得麻木,变得很容易和感动的东西擦肩而过或根本掉头而去,或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而铁石心肠。我们不是不会流泪,而是那眼泪更多是为一己的失去或伤心而流,不是为他人而流!
如果都这样,我们将不再有一颗安静,淡泊的心。在一个商业时代,有人能迅速致富,穷得只剩下钱,可以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在冥冥中,便玷污了他“人之初,性本善”的灵魂,被物欲所包围。如果都这样,世界该变得多么冷酷,自私和可怕!而有人不曾这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他们都是充满人生阅历的伟大人物,用着自己的生命诠释与呼唤着一颗安静之心。陆羽的“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惟羡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喻示着生命的真谛便是淡泊与坦然。
我们难道想成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吗?难道想成为使流水腐臭的蛀虫吗?如果都这样的话,生命将不会大放异彩!
因而,重拾那颗感动与淡泊的心,摒弃“这样”,“那样”为人所不耻的行为,在生命中找到那个平衡的支点,在黑暗中寻得那条正确而又璀璨得方向。
如果都那样
“哥儿们,去喝杯下午茶吧?”
“土老冒,现在叫‘去high tea’一下!”
这是我有一次在《萌芽》杂志上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两个中国人的对话,当时自己的第一感觉是自己也够“土”,连这么时髦的词儿都不知道。
后来我还留心了一下周围,发现“时髦词儿”还真不少:PK,粉可爱,菜鸟,7456……要么是完全“欧化”的“中式英语”,要么是千奇百怪的“网络俚语”,总之,国人“造词”的本事真是让我想不佩服都难,也愈发让我这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感到落伍,还记得有一次带邻家小妹去逛超市,她开口“灌水”闭口“酷毙”,当真妙语连珠,见我一时愣在那儿的样子还十分得意地教育我:“现在这些词儿你如果一个不知道,当真是土得掉渣,跟不上潮流,哎……”
我愈发新奇,也很快就学会了这些“酷语”,生活在“俚语”社会中的失群落伍感也渐渐消退,但有时在我一个人的时候我曾没想过:如果所有人都那样,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你看吧!如果有一个人在生活中也都是那样开口闭口“PK”“粉可爱”,久而久之,我们的汉语全都要“异化变形”了,如果所有人都把讲纯正的汉语视作“土”和“赶不上潮流”,那汉语这朵瑰丽的花朵必然在人们的忽视中慢慢枯萎,一想到这心底忽然有了一股冷意。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这些新词儿的诞生也合情合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蒸蒸日上。但就因此而忘却原本的汉语吗?如果说上一口半中半洋,稀奇古怪的语言就算顺应潮流,那是否意味着我们自己的语言从此走上另一条道儿?
我总认为汉语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美的,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要比那一串ABCD要富有韵味,因为汉语本身就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蕴含了多少文化积淀,实在是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啊!
然而如今到处是被严重污染的汉语“e网情深”等歪曲成语的广告醒目张贴,很多人一口连外国人都听不懂的“西式汉语”却还以此为荣,瞧不起说正宗汉语的人,这种现象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下,别以为他微不足道,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也是那样一个“不中不洋”的腔调时,还不应该清醒一下吗?如果所有人都那样,那么汉语这个宝贵的财富中将会被我们所遗弃,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那五千年深厚的文化,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吸收外来文化并没错,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明,只有在深厚的语言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才是正确之道啊!
如果都那样
千百年来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交往,从政坛巨子的微突,到商家名界的握手,无处不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
然而现实总是不完美的,有点瑕疵的。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不讲究文明礼仪的现象。
从简单的说起。在公交车上要给老、弱、病、残、孕的人让座,这是每个人都明知的道理,而且在公交车上也有提示的标志,可是究竟又有多少人做的到呢?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有让过座吗?让过几次?是主动的吗?现在都是哪些人在让座?现在都是些小学生,年过半百,甚至是七旬,八旬的老人在让座。那么,那些年轻人呢?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来告诉你。他们有的在“遥望”风景;有的在“品味”书籍,有的在“欣赏”音乐。他们真的在做这些高雅的事吗?不,不是的!他们的心中可能在作激烈的挣扎:我要让座吗?……
多么可悲的现象啊,可如果都那样,我们会……
如果都那样,我们将失去文明礼仪。所有警示我们讲究文明礼仪的标志都形同虚设。
如果都那样,我国千百年传承的文明礼仪之风将就此戛然而止。中国五前年的悠悠文明史将就此停笔。
如果都那样,人类的脚步将不再前进,不仅是停留在现阶段,甚至会回到原始社会,过着野蛮,杀戮的生活。
哦,那太可怕了……
我想问:让一个座位有那么难吗?需要考虑吗?你要考虑多久?你又有多少时间可以考虑?这个举动虽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却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乃至一个群体,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讲究文明礼仪,那么纵使他的学问再多,智商再高,也不过是个野蛮人罢了。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本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今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知荣辱”中明确提到了文明礼仪。在铺天盖地的文明礼仪宣传中,我们只说不做。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讲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我上文中所讲的,永远都只是“如果都那样”!
如果都是那样
80后作家在如今的社会,至少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心里就是敢作敢为,言辞锋利的代名词。他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就拿韩寒来说,上他博客溜达上一圈心里就不由得想说声:好!
今天早上打开他的博客,发现他最新的文章题为:一个发现。简单的几十个字道出了那样一个现象:“我见过几次车祸,有的是撞了人,有的是撞了狗,五五分成,可每次撞上的司机下车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车有没有事。”我心里一震,想到自己曾经目睹的那次车祸。记不得自己是乘在什么车上朝外望风景了,突然听到旁边车道一辆汽车急刹车的声音,前面有个人影倒了下去,那辆甚是高级的汽车的主人下了车,视线一路朝自己车前的各处看去,似乎是确定没事了才抬头看了看地上,扔下几句话,走了。车子缓缓驶过,我看见地上坐着个年纪稍大的阿婆,刚买的鸡蛋散了一地,街对面就是乐购,想必是趁鸡蛋大减价采购了一点回家。我见她在鸡蛋残骸里寻寻觅觅,应该是在找那些幸免于难的鸡蛋。心中顿时生了一股火,那司机太过分了,虽然看阿婆的样子是没被撞伤,可一定也受了惊吓。这幅情景慢慢退出我的视线,可久久退不出我的脑海。
如今社会的生活节奏的确快得可怕,就连火车都要以提速来应合人们的速度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从快速建立走向迅速淡忘的模式,不再担心寄出去的那封信家人有没有收到,网络email就能搞定,不再盼望周末与亲友同游,而是赶夜把工作,作业做好。一条马路上拥挤着的是麻木的人群,还有自私自我的车子。想要试图嗅出点人情味那可得有比够更灵敏的鼻子。
就像韩寒文章中写的情形,就像我那一次的亲眼目睹。人们早就把自身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了。如果都那样,那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时间的拖延而失去生的权利;如果都那样,那么每个人自家门前的花朵将娇艳绽放而街道的小径将脏乱不堪;如果都那样,那么每年三月五日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如果都那样,那么将看不到地铁站、车站的有序而是一起起伤亡事故和偷窃案件。如果都那样,都只知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那么何谈建设和谐社会。
我始终相信社会是人性的社会,应该处处有人情味,处处有爱。有时,忙碌、焦虑甚至已是人迷失了自己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警醒,一句注意,所以,不论你开什么车,如果出了意外,请你先去关心你车前的生命;所以,请你多一点慈悲之心,多为他人着想;所以,请你多给身边的一切一点微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