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吕大吉
“宗教为人性天赋论”和“宗教为社会所必需论”与信仰主义的神学不同,是一种学术性的理论。它所主张的宗教永恒性不是与神的永恒存在相联系的绝对永恒,而是与人类和社会的存在相联系相对永存。不过,即使这种相对性的宗教永存论也经不起学术理性的推敲。
如果人类先天赋有某种宗教的天性,那么,自地球上出现人类那一天起,即应当相应而伴生人类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学事实证明,最原始的宗教萌芽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智人时代,距今至多十万年左右。在此之前的原始人没有任何宗教观念和崇拜活动。
从社会必需来论证宗教永存,也将面临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诘难,解答不了前智人原始社会何以没有宗教的问题。至于人类的未来社会中是否仍像过去几千年那样必需有宗教来维系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不能断然下结论。在人类文明史上,宗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需要,发挥了特定的功能。但是,对于宗教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我们的评价不能绝对化,既要辩证地看,也要历史地看。已成历史的社会需要宗教,不能据此推断未来的社会必然需要宗教,因为其间没有逻辑的必然性。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它的产生有其文化学上的原因,它的未来演变也会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从文化主义角度探讨宗教的性质、起源、基础及其未来命运等问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文化主义的宗教消亡论与唯物史观的宗教消亡论本质上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补和兼容的。宗教的存在、发生及其发展,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辩证地看世界,宗教与任何自然物和社会现象一样,并非永恒,终将走向自身历史的终结。如果在不确定的未来,宗教走向消亡,那必然既有社会经济变革的原因,也有文化(科学、哲学等)发展的原因。这必然是整个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综合演变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单纯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是行不通的。文化主义的任何一种具体主张,无论是用无神论宣传消除宗教愚昧,还是用科学、哲学、道德、美育去代替宗教,都难以成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必然形成社会大众享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均等,能够用高雅深奥的文化去替代宗教信仰者,只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群众可能在通俗的信仰体系中去寻找精神的慰籍。另一方面,应用政治的强制力,通过取消私有财产制度来消除宗教的根源,实现废除宗教的存在,也被历史证明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宗教赖以存在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原因,并未因私有财产制度的废除而自动消除。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后期关于宗教存在的根源以及消除宗教的条件的研究,把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既克服了上述两方面的局限性,又包含了它们的合理内容。宗教消亡既有物质条件,也有精神条件。它要求建设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要成为不受任何异己力量支配的、“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真正自由的人,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条件确实是高度完美的。虽非高不可及,却也难于攀登。只要尚未建成如此完美的社会,宗教就将有自己存在的根基。宗教的未来,在理论上绝不是永恒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将是长期的。宗教将在未来社会中长期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宗教的重要结论。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宗教领域中的努力方向,与其致力于宗教的消亡,不如致力于建设一个完美的理想社会。对于一些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传统宗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社会既保持必要的警惕,同时又要积极努力充分利用传统宗教有益的文化成份,使之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建设。
因为“人”本身是不完美的
所以“人”希望能有一个超越自我的存在
而实际上,这个超越自我的存在是自有永有的
就是说,只要“人”对自己和他所处的这个自然有多大的惊叹
就可以想象到,派生出这一切的“道”或“逻辑”有多么深奥
正如牛顿定律“动者恒动,不动者恒不动”一样
这个世界的启动,必有一个最初的和终极的推动力
——————————————
《圣经》上说:“太初有道,道就是 神,道与 神同在……”
为什么说宗教是不可消灭的?
答:因为上帝起初造人的时候,就把这个功能放在人里面,不会因着文化、教育程度、时代等等因素而改变。
从创造的角度,从古到今的各个时代,从先进的国家到落后的部落,从人性上等。
1.宗教教导众生向善,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缺少的内容。
2.生死现象只有宗教能够解答、
3.道德规范自觉性是宗教的特点
4.宗教的智慧是人类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