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IMAX观影经历如何?

2025-05-13 12:22: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第一次IMAX观影带来的震撼,来自《阿凡达》。

其实,作为资深影迷,观看IMAX影片的经历更早。在《阿凡达》上映时,全国IMAX银幕之后14块,北京有三块,一个是华星影城,另外两块分别是万达CBD店及万达石景山店。我因为喜欢看电影,当时还过着租房的生活,为了更好地看电影,租房只围绕着华星影城转。那一带,从魏公村到大柳树,再到皂君庙,乃至知春里,我都住过。而且对华星影城的每一个厅的情况,都非常熟悉,看电影就专门去华星IMAX厅。

不过,那个时候,IMAX版本的影片并没有那么多,经常是影片的普通版本被投到了IMAX银幕上,导致银幕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实际播放的影片无法占满整个银幕,在四周留下余地。

所以,真要问第一次观看IMAX影片的经历是哪个?还真的想不起来。但第一次真正带来震撼的,无疑就是《阿凡达》了。

在《阿凡达》上映之前,宣传做的其实并不好,以至于我作为华星的会员(那时候还没有猫眼与淘票票呢),在影片上映的当天还能买到位置,只是位置不是太好,比较靠边。

记得那天去看《阿凡达》,因为买到的位置是在太边角了,就离席做到了台阶上看的,舒适感当然为零,但影片带来的视觉震撼,则彻底把我征服。

《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上奇诡壮丽的景色,让我几乎是大张着嘴巴看完的。不仅是我,整个影厅里,都是“哇”声不断,所有人的,全部被震撼了,无一例外。

然后,一夜之间,全国都在谈这个影片,就这样,一下就火爆了起来。当我想去二刷的时候,已经无法买到票了,当然我也是只想去IMAX进行二刷。因为实在太火了,北京除了华星及万达之外,另外一块非商业用途的IAMX也被利用了起来,即中国电影博物馆里的IMAX屏,而且这块屏的尺寸还更大,视觉效果更震撼。

于是,我连华星都不想再去了,就像去电影博物馆去刷一下。因为自己要上班,自己买票是绝对买不到的。于是,就联系了黄牛,花了500一张票,买了四张,到了三位朋友一起去刷。印象中,当天天上还飘着雪花,地上全是泥泞,我还是从五道口赶去了南皋,就为了二刷《阿凡达》。

毕竟是花了500才买到的票,位置好了很多,尽管也不是最好的。第一次,是我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欣赏的影片,一个人哇声不断。这一次,则是四个人一起哇,然后汇在全场的哇声中,感受着集体震撼。

这幅情景,想象也挺有意思,室外是大雪纷飞,室内是蛙声一片。

但这次之后,我依旧没有满足,后来又去中国电影博物馆去看了一次。连刷三遍,三遍IMAX《阿凡达》,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之后,再也没有这么疯狂过了。

回答2:

我第一次看的是《谍影重重5》的3D版本,体验非常糟糕。

 

在此声明,本人是严重3D眩晕症患者,大概是三级晚期的那种程度。所谓3D眩晕症,其实与晕车、晕船、晕机是相同的原理机制。说简单些就是当你在看运动画面时,眼睛在告诉大脑你在移动,然而耳朵内的平衡器官却告诉大脑你并没有移动,这种冲突就会导致大脑出现混乱,进而使你产生不适。

这种反应的强烈程度会随人们的不同体质而有所不同,而我就属于反应非常强烈的。使用手持DC拍摄的短片会让我晕得天翻地覆,很多第三人称视角的游戏也会让我支撑不过30分钟。不过我并不晕车也不晕船晕机,除了当年最早看3D电影的那时候会有点晕之外,后面就渐渐习惯了,对VR我倒是完全免疫。但这次看的《谍影重重5》IMAX 3D版,却是让我晕得不行。以下是我的观影眩晕体验:

1.影片开始不到20分钟,我开始感到头晕,此时症状还不算强烈,我知道必须摘下3D眼镜休息。

2.影片开始30分钟,我看了下手表,还剩下一个半小时,顿时有种生无可恋的心情。我已经持续拿开3D眼镜有10分钟了。

3.影片开始45分钟,由于电影中追逐战结束,我又重新戴上3D眼镜。此时画面比较平稳,但在3分钟后我还是坚持不下去,只能欣赏美丽的2D画面与绚烂的重影。

4.影片开始50分钟,我已经开始闭目养神了。

5.影片开始1小时,我又看了眼手表,告诉自己坚持下去。

6.影片渐渐进入一波小高潮,我重新戴上3D眼镜,这一次我只坚持了1分钟。此时我发现右边的小情侣中,妹子也开始出现了不适,男朋友在安慰她。

7.在不断重复着戴起和摘下的动作后,我决定还是放弃3D眼镜。

8.我陷入一次更长的闭目养神,并开始训练自己的英语听力。

9.当我再睁开眼时,影片已经过去了1个半小时,我看到主角完成了一次瞬间移动,从伦敦飞到了拉斯维加斯。右边的妹子已经放弃了治疗,男朋友正在向她口述情节。

10.影片过去1小时45分钟,我知道胜利在望并鼓励自己。

11.影片开始进入尾声,我重新戴上3D眼镜,但很快又摘下了它。我环顾四周,发现99.99%的人都还戴着3D眼镜,表情甚是安详,当时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异类。

12.影片结束,我在心里鼓了个掌,是为我自己,而不是电影。

13.十分钟后,我坐上了回家的出租车。尽管此时还有眩晕感,但望着窗外的夜景,感叹人生如此美好,为何要花钱买罪受。

这可能是我有史以来最痛苦的一次观影经历了。

其实头晕这锅也不能全让3D来背。说句良心话,《谍影重重5》的3D转制效果还真不错。字幕快飞到了眼前,各种景深效果堪称业界良心,本来没什么可挑剔的。

 

但因为这部电影大量采用了快速切换的分镜以及摇晃的运动镜头,再加上3D这么一催,才刺激了3D眩晕症患者的痛点,还真痛!而这种手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突出影片的紧张感而已。只是在我眼里,《谍影重重5》的画面稳定性简直一团糟,只比那些伪纪录片好一些。

剧情方面,也是很一贯的谍影重重风格——逃跑,死人,逃跑,死人,逃跑,逃跑,震惊,逃跑,震惊,追逐,死人,结尾。不要问我“你明明在闭目养神是怎么知道的”,我其实还偷瞄了几眼。

在这场3D风波中,除了原本就开设2D版本的一小撮影院外,万达影城似乎最先表态会陆续加强2D版本的排片,然而今天我看了看上海的万达五角场店,还是清一色的3D版。负责发行的环球影业中国昨日也发表声明,注意到了观众们的讨论,并声称将提供更丰富的2D观影场次。问题是,何时呢?

看完这场整个人都不好了的电影,我认为对于一些3D眩晕症重度患者,即便是2D版也救不了你们。因为这部电影本来就很晃,不适合3D也是真的。但从现场的情况来看,不会晕的人还是不会晕,除了抱怨几句镜头太晃外,似乎并没有什么不适。敢情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这真是3D眩晕症重度患者的不幸。

最后还想说一句,马特达蒙真的是老了好多。大概是火星土豆不好种,太过沧桑的缘故吧。

 

回答3:

人生第一次IMAX 观影经历就是《捉妖记》。记得那是第一次看这种效果的电影,不太会选择位置,结果坐在了第一排,感觉超级震撼,画面就在眼前,声音超级大,感觉震的心脏疼!

回答4:

IMAX屏太大,眼睛看不到边缘,所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毕竟IMAX屏上的电影远景看着都像中景,近景像特写,特写就感觉在眼前,头脑一个脑补成像,身临其境出现。

回答5:

我的人生第一次imax观影经历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某一部,当时记得票价特别贵,但是观影过程中就觉得完全值回票价啊,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