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自隋以后,便有许多建筑,是为历代帝王祭扫方便而建。这些建筑以吴岳庙为主,是一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吴岳庙在吴山下2公里处。庙宇鳞次栉比,巍峨堂堂。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宫殿建筑辉煌,亦
甚壮观。庙内的吴岳塑像中堂而坐,文武大臣手持统板,肃立两旁。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山门前的陶马,马脚直立,四蹄攒动,马耳短促,跃跃欲奔。庙宇大门两侧有坐狮两座,两根盘龙铁旗杆顶端铸有二层方斗,四角竖有四支小铁旗,下垂四个铁马。庙内建筑分两部分,东院有翠竹莲池,西院钦差馆。吴山还有御香亭、仰止亭、漱玉亭、振衣亭、啸月亭、望海亭、珍珠娘娘庙等建筑。漱玉亭翘溪水之旁,可观直泻而下的瀑布。啸月亭头的月照山阴。望海亭上远眺秦川万顷碧波。上有三十八盘,中有七十二司,水帘映日。天柱插空,乃吴山一大美景。
吴山冈峦嵯峨,石峰挺拔,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最高峰,海拔1841.9米)、会仙峰、望辇峰最为高峻秀异,即史誉的"五峰挺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山"叠秀云天,崩恋倾返,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
从周代开始,吴山就作为国之西镇,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开始设立吴山神庙。后历代皇帝对吴山之神不断加封,吴山之下的吴山庙规模也越来越大。解放前,仅庙院内的石刻就达150余通。登临吴山,奇峰间景致迭生,美不生收。从山脚下的西镇吴山庙开始,沿一水河入山,接踵而至的便是王师岭、笔架山、天地犁沟、一天门、西镇灵湫、回心石、餐霞洞、阎王砭、判官池、手扒崖、玉皇湫、真人洞、大锦屏、小锦屏等四十余处胜景。特别是灵应峰下的"漾水崖",细流挂于三十余米高的绝壁上,飞泻飘荡,随风化珠,文人墨客誉景为"晴岩飞雨"。
如今的吴山,大多数古建筑和碑刻遭劫毁没,从西镇吴山庙院存留下来的明、清时代的大钟可以看出这座官家祠庙昔日的辉煌。山间石壁上,还留有古人摩刻的"云根雨脉"、"五峰挺翠"等数处岩刻。近年来,一些道教洞观开始复兴,国家批准建立吴山森林公园,已对外开放,接纳各界朋友观光旅游。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以后,汉代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相继效仿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句,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望月》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西岳: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南岳: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距衡阳市中心近50公里,自古天下闻名,尤以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佛、道两教形成的人文景观著称。衡山有72峰,南起衡阳市城南的回雁峰,北止长沙市的岳麓山,峰峰秀丽,峰峰神奇,在湖湘大地上逶迤800公里。南岳景区占面积达85平方公里,主峰祝融峰海拔高度达1290米,高耸云天之外。
南岳衡山的历史极其悠久,可上溯5000年。据传说黄帝、舜均曾来此祭礼天地,大禹也曾来此杀白马以祭拜,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古迹。东汉年间道教渗入衡山开坛,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佛教进入南岳,经逐渐发展,南岳衡山成了“十大丛林、八大茅庵”之地。因为这里是佛、道二教的圣地,故而历代以来云集了众多的高僧仙道,同时亦留下了众多的著名寺庵、道观,香火旺盛,绵延不绝。
北岳:素有“寨北第一名山”美称的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五千米处,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至此,因见其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
恒山分为东、西南峰,最高峰东峰天峰岭,海拔2190米,其中西峰名为翠屏山,两峰对峙,以金龙峡分开,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为古杨家将征战之处。
山高而险,古木参天,庙宇多多。深山藏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