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编剧:过华、董玲、张冀平
导演:李晨声、董玲
主演:吐依贡·阿合买提、洪涛、古月
库尔班·吐鲁木是和田地区于田县农民。他从小失去父母,在巴依家的羊圈里度过童年。为挣脱被奴役的生活,他带着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生存。后来妻离子散,他独自度过17年野人生活。
新疆和平解放后,库尔班·吐鲁木知道,是毛泽东主席使他翻身解放,回到人间,过上了幸福生活,便执意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用他的话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小毛驴上路了……
1958年6月28日下午,历经坎坷,75岁的库尔班·吐鲁木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一起喜气洋洋地来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久久地舍不得松开。他抬头望着慈祥的毛主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瞬间,一张珍贵的照片永远地凝固在历史的记忆当中。
该片获得2003年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三等奖。
《毛泽东的故事》
编剧:韩三平、茅毛、罗星
导演:韩三平
主演:古月、孙敏
《毛泽东的故事》这部影片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壮丽画卷。影片编导执意要站在人性人情的方位去塑造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去“表现领袖伟大的情感”。影片在艺术上不落陈套,独辟蹊径,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深化,为领袖人物形象的丰满,作出了具突破性意义的可喜贡献。为了表现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影片在题材的开拓和结构的处理上别具匠心。以往表现历史人物的影片,大都注意将人物放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漩涡中去塑造。许多史诗性的影片也都表现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风云中的雄才大略。而这部影片却是按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着重在历史巨画的细部上精雕细刻。影片在对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开掘中,编导重点突出了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通过描写毛泽东与普通劳动群众的关系,展示出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
编剧:薛寿先、龙泰岭、于海峰
导演:张今标
主要演员:古月、普超英、郑晓宁
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老一代革命者对儿女婚事的恢恢大度和缕缕情丝,以及他们对待事业、工作、生活和爱情的人生态度。张文秋在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失去丈夫、战友的痛苦和磨难,她两次入狱惨遭折磨,但她始终对理想忠贞不渝。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母亲,带大和培养了三个孩子。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使张文秋的女儿思齐在精神上也经历了与母亲同样的巨大打击。思齐从母亲身上吸取了的力量,很快从痛苦中振作起来。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编剧:颜梅魁
导演:张今标
主要演员:王霙、涓子、李维民、张小波、陈大位、陈创、田雨、王鸣
影片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1925年回家乡韶山开办农民夜校, 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运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南方红土地上的生动历史画卷,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幽默睿智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和以韶山“五杰”为代表的鲜活的农民群像。
此片在创作中围绕“火”字作文章,让观众耳目一新。首先是人物火,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杨开慧和他们的几个农民兄弟都充满了扑面而来的昂扬和热烈。第二是场面火,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火、塘火、篝火、烟火、火把……整个片子的影调也是火红的。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表演节奏等都体现着火的跳跃。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一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作。该片荣获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毛泽东与斯诺》
长春电影制片厂、江西电影制片厂、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0年联合摄制
编剧:李超
导演:宋江波、王学新
主演:古月、约翰·嘉德那、庞顺、王霙、苏林
1935年夏天,为揭开层层迷雾之中的“红色中国”的内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好友年轻的医学博士马海德马突破封锁来到延安。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深入采访中,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质朴的作风、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宽大的胸怀和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未来洞见,令斯诺着迷、折服。斯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认真求实的精神,也使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深深感动。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在记者招待人和各种报告会上,在新闻纪录电影的放映会上,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相,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他还在夫人海伦的协助下,撰写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并见到了已在中国扎根的马海德医生。建国后,斯诺应毛泽东之邀,第三次来中国,宣传新中国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就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前两天,斯诺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沟通中美的关系,却未能看到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大洋历史性握手的那一刻。毛泽东得知消息,热泪涌流,他不顾大病初愈,遥望西北方天际,回忆着他们两人几十年纯洁真挚的友谊。
依照斯诺生前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他无比热爱、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中国,安放在他曾执教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盛开的黄菊,摆放在斯诺的碑铭旁边,墓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聂荣臻把毛泽东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小山村。毛泽东说:“敌人不愿意叫我们住在这里,我们只好搬个家吧,可惜,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失败了。”
花山村在高山下的深沟里,目标小,便于防空,毛泽东住在一个农民家里,房子宽大亮堂。
毛泽东在花山村的时候,门前有一盘石碾,当村里人知道毛主席在这里住时,生怕影响他工作和休息,就很少再来这盘碾子上推米碾面了。毛泽东知道以后,让警卫员告诉乡亲们和往常一样来推碾,推碾不碍他的事。有了空儿毛泽东还到石碾旁和老乡们谈天说地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大家都不拿他当外地人。
1948年春天,张吉新正在自己的家乡花山村教小学。这天下午他从毛泽东的住处路过,正巧毛泽东从院里出来。毛泽东身穿一身黄军装,脚穿一双半新的军鞋,鞋帮上还钉着块圆补丁。张吉新想和毛泽东说话,可心情激动,一时又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就笑着跟他打招呼,并且亲切地问:“你是这个村的小学教员?”张吉新回答:“我是小学教员。”毛泽东又问:“你教多少娃娃?”张吉新说:“三四十个。”“你们教的是什么课本?”
“是晋察冀边区统一编的课本。”
毛泽东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他又语重心长地对张吉新说:“一定要把娃娃们教好,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后来,毛泽东在花山村期间接到斯大林的回电。斯大林在电报中表示欢迎毛泽东访苏,但又认为,解放战争正在紧要关头,战争还很激烈,形势发展变化也很快,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若离开指挥岗位,恐对全局有不利影响,是否还是留在国内指挥战争为宜。如有重大问题需商谈,苏共方面准备派一位有相当经验的、信得过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听取意见。在此之前,毛泽东也曾考虑过去苏联的诸多不利因素,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后,便决定取消原拟的苏联之行。
毛泽东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之后,于5月26日下午,乘车离开花山村前往西柏坡。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会合。
至此,中国革命的统帅部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中共中央开始合并办公。这时,一年多前枣林沟会议决定成立的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央后委业已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自行撤销。西柏坡便成为中共中央新的所在地,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高统帅部。正如周恩来后来指出的: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准备夺取全国胜利。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给你个网址,一定有你需要的。
红军旗《毛泽东博览》
http://maobo.7x.com.cn/
参考资料:www.mzdbl.cn
回答者: 爱心立命 - 经理 四级 12-13 07:46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编剧:过华、董玲、张冀平
导演:李晨声、董玲
主演:吐依贡·阿合买提、洪涛、古月
库尔班·吐鲁木是和田地区于田县农民。他从小失去父母,在巴依家的羊圈里度过童年。为挣脱被奴役的生活,他带着妻子逃到荒漠里,靠吃野果生存。后来妻离子散,他独自度过17年野人生活。
新疆和平解放后,库尔班·吐鲁木知道,是毛泽东主席使他翻身解放,回到人间,过上了幸福生活,便执意要到北京去见恩人毛主席。用他的话说:“能让我亲眼见见毛主席,我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就这样,库尔班·吐鲁木老人骑着小毛驴上路了……
1958年6月28日下午,历经坎坷,75岁的库尔班·吐鲁木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一起喜气洋洋地来到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他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久久地舍不得松开。他抬头望着慈祥的毛主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瞬间,一张珍贵的照片永远地凝固在历史的记忆当中。
该片获得2003年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三等奖。
《毛泽东的故事》
编剧:韩三平、茅毛、罗星
导演:韩三平
主演:古月、孙敏
《毛泽东的故事》这部影片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壮丽画卷。影片编导执意要站在人性人情的方位去塑造毛泽东这个领袖人物,去“表现领袖伟大的情感”。影片在艺术上不落陈套,独辟蹊径,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深化,为领袖人物形象的丰满,作出了具突破性意义的可喜贡献。为了表现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影片在题材的开拓和结构的处理上别具匠心。以往表现历史人物的影片,大都注意将人物放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漩涡中去塑造。许多史诗性的影片也都表现了毛泽东在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风云中的雄才大略。而这部影片却是按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着重在历史巨画的细部上精雕细刻。影片在对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开掘中,编导重点突出了毛泽东与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通过描写毛泽东与普通劳动群众的关系,展示出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
《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
编剧:薛寿先、龙泰岭、于海峰
导演:张今标
主要演员:古月、普超英、郑晓宁
影片以独特的角度展示了老一代革命者对儿女婚事的恢恢大度和缕缕情丝,以及他们对待事业、工作、生活和爱情的人生态度。张文秋在革命生涯中经历了失去丈夫、战友的痛苦和磨难,她两次入狱惨遭折磨,但她始终对理想忠贞不渝。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母亲,带大和培养了三个孩子。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使张文秋的女儿思齐在精神上也经历了与母亲同样的巨大打击。思齐从母亲身上吸取了的力量,很快从痛苦中振作起来。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编剧:颜梅魁
导演:张今标
主要演员:王霙、涓子、李维民、张小波、陈大位、陈创、田雨、王鸣
影片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1925年回家乡韶山开办农民夜校, 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运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南方红土地上的生动历史画卷,塑造了一个心忧天下、幽默睿智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和以韶山“五杰”为代表的鲜活的农民群像。
此片在创作中围绕“火”字作文章,让观众耳目一新。首先是人物火,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杨开慧和他们的几个农民兄弟都充满了扑面而来的昂扬和热烈。第二是场面火,影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火、塘火、篝火、烟火、火把……整个片子的影调也是火红的。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表演节奏等都体现着火的跳跃。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一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作。该片荣获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毛泽东与斯诺》
长春电影制片厂、江西电影制片厂、九江长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2000年联合摄制
编剧:李超
导演:宋江波、王学新
主演:古月、约翰·嘉德那、庞顺、王霙、苏林
1935年夏天,为揭开层层迷雾之中的“红色中国”的内幕,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好友年轻的医学博士马海德马突破封锁来到延安。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深入采访中,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质朴的作风、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宽大的胸怀和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未来洞见,令斯诺着迷、折服。斯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认真求实的精神,也使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深深感动。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北平后,不顾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在记者招待人和各种报告会上,在新闻纪录电影的放映会上,向世人披露了红军的真相,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他还在夫人海伦的协助下,撰写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1939年,斯诺再次来到延安,并见到了已在中国扎根的马海德医生。建国后,斯诺应毛泽东之邀,第三次来中国,宣传新中国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就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前两天,斯诺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沟通中美的关系,却未能看到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大洋历史性握手的那一刻。毛泽东得知消息,热泪涌流,他不顾大病初愈,遥望西北方天际,回忆着他们两人几十年纯洁真挚的友谊。
依照斯诺生前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他无比热爱、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中国,安放在他曾执教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盛开的黄菊,摆放在斯诺的碑铭旁边,墓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回答者: 相关工作 - 秀才 二级 12-14 23:09
《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回答者: 75713469123 - 助理 二级 12-15 19:37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聂荣臻把毛泽东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小山村。毛泽东说:“敌人不愿意叫我们住在这里,我们只好搬个家吧,可惜,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们失败了。”
花山村在高山下的深沟里,目标小,便于防空,毛泽东住在一个农民家里,房子宽大亮堂。
毛泽东在花山村的时候,门前有一盘石碾,当村里人知道毛主席在这里住时,生怕影响他工作和休息,就很少再来这盘碾子上推米碾面了。毛泽东知道以后,让警卫员告诉乡亲们和往常一样来推碾,推碾不碍他的事。有了空儿毛泽东还到石碾旁和老乡们谈天说地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大家都不拿他当外地人。
1948年春天,张吉新正在自己的家乡花山村教小学。这天下午他从毛泽东的住处路过,正巧毛泽东从院里出来。毛泽东身穿一身黄军装,脚穿一双半新的军鞋,鞋帮上还钉着块圆补丁。张吉新想和毛泽东说话,可心情激动,一时又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就笑着跟他打招呼,并且亲切地问:“你是这个村的小学教员?”张吉新回答:“我是小学教员。”毛泽东又问:“你教多少娃娃?”张吉新说:“三四十个。”“你们教的是什么课本?”
“是晋察冀边区统一编的课本。”
毛泽东高兴地点点头,说:“很好,很好。”他又语重心长地对张吉新说:“一定要把娃娃们教好,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主席走了。但主席的这句话,却让张冀新激动万分。一个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受到主席的千钧嘱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主席这句话,是对他说的,也是对千百个教育工作者说的。主席建国之前领导全国解放战争,日理万机,仍然牵挂着祖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祖国的下一代!其心可鉴!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后来,毛泽东在花山村期间接到斯大林的回电。斯大林在电报中表示欢迎毛泽东访苏,但又认为,解放战争正在紧要关头,战争还很激烈,形势发展变化也很快,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若离开指挥岗位,恐对全局有不利影响,是否还是留在国内指挥战争为宜。如有重大问题需商谈,苏共方面准备派一位有相当经验的、信得过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听取意见。在此之前,毛泽东也曾考虑过去苏联的诸多不利因素,收到斯大林的电报后,便决定取消原拟的苏联之行。
毛泽东在花山村住了九天之后,于5月26日下午,乘车离开花山村前往西柏坡。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会合。
至此,中国革命的统帅部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中共中央开始合并办公。这时,一年多前枣林沟会议决定成立的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央后委业已胜利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自行撤销。西柏坡便成为中共中央新的所在地,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高统帅部。正如周恩来后来指出的: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准备夺取全国胜利。
回答者: 96321liu - 魔法学徒 一级 12-18 19:04
给你个网址,一定有你需要的。
红军旗《毛泽东博览》
http://maobo.7x.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