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之旅,除了酒店周边逛过的赤水古城外,大同古镇算是我们的第一站,关于古镇赶场的盛况,渝帆已在前面的游记中单独分享,这里就专门写写大同这个古镇。
商务车载着我们从赤水市城区沿赤水河边的旅游公路逆水而上约十来公里,就看到一条支流汇入赤水,这条河便是与大同古镇有关的大同河。在大同河与赤水的交汇处有一片绿洲,上面遍布白鹭,此地便是大同古镇的入口。在历史上,赤水河作为黔北重要交通运输渠道,大同古镇与沿河的其它古镇一样,曾经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不过随着陆路运输的改善,这些沿江古镇的经济地位大受影响,很多已不复当年之勇。其大同古镇也是在上世纪末才修通公路桥,新的集镇从古镇上方沿公路修建,而古镇的风貌便幸运的获得了原滋原味的保存。
整个古镇呈线状沿大同河而建,青瓦木结构的房子为做生意而建成了临街铺面。古镇头尾的两座码头承载着古镇的物流功能。大同河上游的物品顺水而下来到古镇交易,这些乡间的特产再被顺流运往下游的赤水,再沿江而下可达长江沿线的重庆、武汉等地。
看到我们一个拿着一台相机,街边喝茶的王大爷以为我们是什么媒体的记者,便拉着我们谈起了大同古镇的历史,他说大洞场历史上曾产生过象曾蟾光、陈贡珊、黄三之、张朝阳、张素莲等许多对这一区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历史文化人物,流传着曾神仙神算一碗水、陈朝议平匪保民、黄诗翁寄情山水、郑烈女受皇恩建牌坊、点翰林愤世倒观音等烩灸人口的动人故事,也曾进行过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一部与清军激战大洞场,1935年3月10日红军游击队袭占区公所等兵争故事,限于篇幅,渝帆实在不能一一展开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