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应该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而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之改革,战斗力尚存。
此战之后,赵国有了一次短暂复兴。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并且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匈奴统率大军侵入赵国边境。赵将李牧诱敌深入,以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将匈奴包围,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率百余骑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4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第二年,桓齮挥军越过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桓齮单骑逃走。史称肥下之战。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秦国武安君白起相匹敌。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攻赵,秦军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集中优势兵力,在番吾展开战役,歼灭北路秦军十余万人,随即挥师南下,南路秦军不敢恋战,稍战即退。赵军也驻军自保。
可惜后来李牧被秦国的反间计给弄死了,赵国再无大将能率军抵抗秦军,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长平之战算得上是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战国七雄之秦国和赵国强势对决,结果赵军损失四十五万大军,而秦军也损失二十万左右,这一场战打下来,死亡人数在六七十万左右,还是在人口并不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场战争有多惨烈。
人们在提起长平之战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秦国和赵国,而忘了是谁引起的这场战争,原本和赵国是没有多少关系的,是秦国和韩国的争端,秦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离,成为孤地。冯亭不肯将上党郡交给秦国,于是来了一个祸水东引,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动心了,在他看来,发百万大军打一年还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邑来,现在白白得了十七座城邑,这样的好事如何能拒绝,所以即便是平阳君认为不妥,赵孝成王和平原君等人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上党郡,赵国派出廉颇去接管上党郡,并驻守长平。
冯亭和赵国的所作所为,让秦昭襄王大为恼火,于是发兵攻打赵国,长平之战由此展开。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攻打廉颇。廉颇是赵国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鲜有败绩,但是遇到强悍的秦军,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几乎是节节败退。
后来,廉颇不得不下令筑起壁垒,坚壁不出,打算拖死秦军。秦军毕竟是远距离作战,粮草供给上确实耗不起,这本是当时最得当的策略,但是不管是秦国还是赵国,都不给廉颇继续坚壁不出的机会。
秦昭襄王自然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不行过多的消耗,于是派人到赵国去实行反间计,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将军,如今赵奢不在了,那赵奢的儿子赵括同样可怕。而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又是打败仗又是畏缩不前很生气,这又听到秦军害怕让赵括出战,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廉颇不肯出战,那就换将,而廉颇也确实不肯出战,出战对赵军极为不利,只是赵孝成王显然没有给廉颇继续参战的机会,他直接将廉颇换了下来,换上了没怎么上过战场的赵括。而且还有一点对于赵军来说极为不利,那就是不仅赵军换了将,秦军也换了将,而且还是换上的白起。
赵括出战之前研究了一些王龁的战术,但是对白起却是陌生的,而白起则针对赵括制定了战术。就这样,秦国最厉害的将军与赵国年轻气盛的将军在战场上相遇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战场不是,赵括虽然不惧怕出战,但是遇上不按套路出牌的白起,赵括也只有失败的份。
而且败得极为惨厉,不仅自己死在了战场上,还有四十五万赵军失去了生命,这对于赵国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后期的赵国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强盛时期。当然长平之战中,秦军赢得也不轻松,少说也有约二十万大军失去了生命。
但是白起还是觉得应该继续乘胜追击,所以他决定兵分三路,王龁攻皮牢,司马梗定太原,而他自己则领兵攻打邯郸,争取在赵国和个诸侯国反应过来之前多攻下点地方来。不过很快就有人阻止了白起的动作,苏戴应赵国和韩国的请求到秦国去说服范雎阻止这场战事,范雎接着又劝说秦昭襄王先休整大军,再做打算。
于是秦昭襄王将白起召回,等到长平之战结束快一年后,秦昭襄王才决定发兵攻打赵国。这很显然这个时机远没有当初的时机好,不过五大夫王陵还是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了,接下来就爆发了邯郸保卫战,最终的结果就是,赵国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护住了邯郸,而秦国撤军而去。
那么,赵国刚损失了四十五万大军,如何还能抵挡得住这一次的进攻呢?说起来还诞生了一个典故和一个成语,即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得知秦国发兵攻打邯郸后,赶紧寻找外援,他想到的外援就是魏国和楚国。平原君赵胜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夫,所以赵胜就给魏无忌写了信,让魏国出兵救赵。信陵君说服魏安僖王出兵救赵,魏安僖王让晋鄙领十万大军出发去救援邯郸。
魏国要救赵国,秦昭襄王自然不愿意,他威胁说魏国如果出兵,到时候打下邯郸来就接着攻打魏国,魏安僖王不愿意惹祸,所以让晋鄙在壁邺驻扎以作壁上观。平原君知道后很生气,责备了信陵君,最终信陵君在门客的建议下找如姬偷到了晋鄙的虎符,又领着大力士去说服晋鄙出兵,在晋鄙不肯的情况下,杀死了晋鄙。
然后信陵君领着十万魏军救援邯郸,另一边,楚国的春申君也领着十万大军救援邯郸。楚国原本是不想出兵的,但后来被赵国的毛遂说服。我们知道平原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有很多门客的,所以在决定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借兵的时候,平原君就召集自己的那些门客,看谁能胜任这项工作,有个叫毛遂的就自荐要去楚国。
最终就是这个毛遂成功说服了楚国出兵,然后春申君领着十万楚军北上救援邯郸。但是信陵君和春申君的速度都没有及得上秦国的速度,在楚魏大军还没有到达的时候,秦军就已经开始攻打邯郸了,邯郸岌岌可危,赵国国内兵力确实不足了。
邯郸已经在投降的边缘,平原君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还能有什么办法阻止解邯郸之围,就在这个时候,李同建议平原君:
“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平原君吩咐下去,组成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由李同率领保卫邯郸。再加上邯郸被围的阴影笼罩着赵国人,邯郸城内的人早就自发组织起来。
在生死存亡之际,人们爆发出来的潜力是无穷的,靠着这些,赵军成功将秦军逼退了三十里。而魏楚大军又适时赶到,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只得撤退,邯郸之围遂解。秦昭襄王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当初派王陵攻打邯郸,出师不利之后又继续增兵,并且一次次下令让白起出战,但是白起分析了局势之后硬是不出战,最终秦军大败而归,损失的兵力最少也在十万以上。
不得不说,赵国还是很顽强的,在长平之战损失如此惨重的情况下,还能借着魏楚联军成功护住了邯郸,而且就在国内有如此大战的时候,赵孝成王并没有将边境兵力撤回,这也是赵国在边境取得对匈奴作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国名将李牧很早就在赵国边境代地雁门郡驻守,李牧在雁门郡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便宜行事,当地的税收不会上交赵国,而是都被李牧用在了军中,除去武器之外,就是军队的伙食,伙食是相当好的,每天都会宰牛来吃,但是李牧却不准士兵与匈奴正面对决。
他派出的侦察兵很多,每次一查到匈奴来犯,即命令大家坚壁不出,所以匈奴人每次都败兴而归,时间久了,匈奴人包括李牧的部下都觉得李牧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将军。这件事被赵孝成王知道后,将李牧召回换上了别的将军。
结果每次将军与匈奴作战,都损失很大,雁门郡的百姓也跟着遭殃,时间一久,找孝成王寻思这还不如李牧在的时候呢,于是又派李牧前去镇守,但是李牧却称病不去,最后在赵孝成王的再三要求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得到赵孝成王的许诺后,李牧到了雁门郡,然后继续从前的操作,士兵该吃吃,该喝喝,该训练训练,就是不准迎战匈奴,几年之后,李牧觉得机会到了,就开始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首先就是选出一支兵力大约在二十万左右的作战队伍。
“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等训练的差不多了,李牧又让当地的百姓放心放牧,百姓领着牛羊漫山遍野放牧,这让匈奴人看了很眼馋,然后一支匈奴人就来攻打雁门郡,这一次,李牧派出了一支队伍与匈奴作战,并且还要佯装不敌撤回,让匈奴俘虏了几千人。如是几次,匈奴人确定李牧不足为惧,于是匈奴首领领着十余万大军攻打雁门郡。
而李牧早就在为匈奴大军设下了天罗地网,“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又乘胜追击,迫使匈奴人十余年不敢再犯赵国,这就是著名的赵破匈奴之战。
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还能赢得这两次大战,靠的是赵国人民的团结,邯郸之围中,平原君出力最大,不仅请来援兵,还将自己府内的金银财宝和人力都捐了出来,人力物力财力,平原君全部都掏了出来,最终保住了邯郸,而与匈奴一战中,李牧筹划了数年,不仅训练了自己的士兵,也将匈奴兵养成了骄兵,所谓骄兵必败,正是这个道理。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多万(战前战后共45万),军队主力几乎折损大半。但赵国之后还能歼灭秦军30万,匈奴10万。原因大概三点,1,秦国战略失误,猜忌白起,错失战机。2、魏国、韩国等深觉唇亡齿寒,共同对抗秦。3赵国哀兵必胜+名将支撑。
下面我们来依次分析
一、秦国战略失误: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可以趁着这次大胜,而且赵国主力精锐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歼灭赵国,但这个计划却遭到了丞相范雎的反对。
范雎认为,秦国在这场战争里面投入过大,而且老百姓的负担非常重(秦国也损失20多万),假如再发动大规模战役,秦国可能支撑不住。而且,当时的白起已经名震天下,在军中的威望无以复加,假如再让他攻破赵国,可能会发生功高震主的情况。(其实就像秦国贿赂郭开一样,在长平之战中给赵王进谗言,换掉了廉颇,启用赵括。赵国这时贿赂秦的相国范雎,让他进言)
秦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于是让白起撤退,然后收走了他的兵权。
二、魏国、韩国等深觉唇亡齿寒,赵共同对抗秦
虽然没有趁长平之战歼灭赵国,但秦军之后还是做出了一系列动作,一路大军围攻上党,一路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在这个危机时刻,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其他国家也深感唇亡齿寒,开始联合起来和秦对抗,七国间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而秦国在长平一战中也损失了20万士兵,邯郸一战,在赵国拼死反击,魏、韩援赵的情况下,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三、赵国哀兵必胜+名将支撑
1.哀兵必胜:
长平一战,赵国几乎家家办丧事,户户有亡人。赵国对秦国那可是刻骨的仇恨,更何况,他秦国能在长平杀赵国降卒40万,就能在邯郸也继续杀人。战败是死路、亡国投降可能也是死路。当人被逼到绝境的时候,求生的潜能全部被激发出来了。当时女子都上了城墙战斗。
这就是哀兵必胜,无路可走只能拼死一搏。
2,赵国有名将廉颇、李牧
赵国有廉颇和李牧两大将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前两人是秦国的。后两个是赵国的。
廉颇自不必说,长平一战,秦国就是用计策让赵王撤掉了廉颇才能顺利打败只懂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在秦国大赵国时,还有个不开眼的燕国想趁机侵占点赵国的地盘。结果被重新启用的廉颇一顿狂揍,偷鸡不成蚀把米,赵国趁机回了点血。
再说说李牧,这也是个传奇人物,李牧前期一直驻守在赵国的边塞,防范匈奴。赵国的地理位置偏北,常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赵国也就学习到了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术。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就实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
即使在长平战败,赵国的军事建制和建军根基还在,赵国依然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此外“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赵国的悲壮之士要远远多于燕国。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民风都非常彪悍。秦国民风彪悍,很大程度上和军功爵制度有关;而赵国的彪悍则是来自骨子里的彪悍。
李牧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杰出将领,他统兵作战善于从全局出发,诱敌深入,麻痹敌人,再一举歼灭。运用这种方法,一次性歼灭匈奴十万。给赵国边境至少带来了十年的太平。边境稳定之后,李牧就回到了赵国中心战场了,主要对抗秦军。尽管长平一战后,赵国兵员已经不足,但李牧还是凭借自己的威望,拼凑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带着这支部队多次和秦军交手,战绩都是胜多败少,以一人之力阻止了秦国灭赵行动。
总结:
以上三点,就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损失45万主力,国力大减,却依然能对秦国对抗,同时歼灭匈奴十万的原因。
如果赵国能一直重用廉颇、李牧,可能还会迎来中兴。可惜,赵国的君王实在是一代比一代草包。信任郭开这样的奸臣,而猜忌廉颇、李牧这样的忠臣。秦国直面进攻打不下廉颇、李牧,就使用反间计。最终廉颇被迫出走,客死他乡。李牧被害。赵国在李牧死后,很快被秦攻破。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