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碳氮比、pH、温度和供氧。
(1)有机质含量
研究表明,堆肥中合适的有机物含量为20%~80%。有机质含量低,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将不足以维持堆肥所需要的温度,并且堆肥肥效低;但过高的有机质含量又将为通风供氧带来影响,从而产生厌氧和发臭。
(2)含水率
在堆肥过程中,按重量计,40%~65%的含水率最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水分超过70%,分解速度明显降低;水分低于40%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要,有机物难以分解。
(3)碳氮比
对于快速堆肥建议初始碳氮比为(20~40)∶1。如果原料碳氮比高,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度就慢,发酵过程就长,同时导致成品堆肥的碳氮比过高。堆肥施入土壤后,将夺取土壤中的氮素,使土壤陷入氮饥饿状态,影响作物生长。若碳氮比过低,可供消耗的能量来源少,氮素养料相对过剩,则氮将变成氨氮而挥发,导致氮元素大量损失而降低肥效。
(4)pH
一般微生物最适宜的pH是中性或弱碱性,pH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堆肥发酵不利。在整个堆肥过程中,pH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堆肥过程中的pH有足够的缓冲能力,使pH稳定在可以保证好氧分解的酸碱度水平。(5)温度
温度的作用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一般高温菌对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高于中温菌,现在的快速、高温、好氧堆肥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堆肥开始时,中温菌经过1~2天的作用,使堆肥温度达到50~65℃;在此高温下,堆肥只要5~6天即可达到无害化。如果堆体温度过低,将大大延长堆肥达到腐熟的时间,而过高的堆体温度(〉70℃)将对堆肥微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
(6)供氧
氧是好氧微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供氧量的多少与微生物活动的强烈程度和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及堆肥的粒度密切相关。目前采用的供氧方法主要有主动通风和被动通风两种。可以利用装载机和动力铲或其他特殊设备翻堆、向堆体内插入带孔的通风管、借助高压风机强制通风供氧和自然通风供氧。
影响堆肥效果的因素主要有:
(1)土壤微生物:高温菌的作用十分重要,为了加快堆肥的进程,可向堆中加已经成熟的堆肥粉或含有大量嗜热菌种的马粪。
(2)碳氮比值:堆中含碳和含氮有机物的比例应合适,一般为30:1或40:1左右。
(3)pH值要合适,可用1%~20%石灰调节。
(4)水分和空气:堆肥水分以50%~70%为宜。要留有通空气的孔,或定期翻堆以供给氧气,以便加速有机物氧化产生高温。如氧气不足,则不能产生高温,使堆肥时间延长,效果不佳。高温堆肥时间需两周,低温厌氧堆肥则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完成。
材料也就是碳氮比,还有材料的干湿程度,详情可以下载掌上菜园app,学习和咨询下(从360助手 应用宝 苹果appstore等搜索下载)
影响堆肥发酵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一旦进入发酵过程,堆肥的水分、透气性、温度便成为了关键的控制因素,所以通常把这个3个因素称为堆肥三要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可以表述为:透气性调节是基础,水分调节是关键,温度调节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