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叙述是正确的!
2.中的方法1:
如果按接头颜色B、G分别接跳线设为M、S的设备,按你上述原则,自然是接在颜色B端又设为M的是主设备了。
2.中的方法2:
如果按接头颜色B、G分别接跳线为S、M的设备,根据主板和硬盘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异常情况出现,有的找不到设备,有的主从混乱,人们通常在添加了第二块硬盘时会出现种种问题,实际大都是主从及跳线不正确造成。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损坏硬件。
3.黑色和灰色接头有细微的区别,虽然同是80芯到底,但并不是根根都有实际用处,灰色端至少比黑色端多两根无用的接角。
应该对的,数据线尾部的接口都是主盘接口,中间的是从盘接口。至于接口一般是不会接错的,对应主板或者硬盘的插槽,如果接错是插不进的。另外颜色区别只是为了区别容易,其他没有什么。
现在PC(个人电脑)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40线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目前,在低档的入门级服务器上有很大一部分采用IDE接口,这样做的好处是价格低廉,对一些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环境是不错的选择。但采用IDE接口的服务器也有着严重的缺陷,那就是速度瓶颈、不能实现热插拔、很难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保护,虽然现在很多服务器厂商也都推出了基于IDE 的RAID(磁盘冗余整列,一种对硬盘数据的可靠性保护方式)方案,但这也仅仅局限于小流量的数据,而对于大流量的突发性的数据要求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也正式基于这样的情况,所以现在服务器仍然以稳定、传输速率高的SCSI接口为主。
第一硬盘(引导机器启动)应安装在 IDE1口上,并将master/Slave跳线跳在“Master”上。光驱尽量不与硬盘接在同一个 IDE 口上,故一般在 IDE2 口上安装光驱。如果IDE2口上只接有光驱,那么其Master/Slave跳线可任意设置;如果还有硬盘或光驱,它们的跳线设置必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