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关中、蜀中)的强秦,经历商鞅变法而强大,再加上秦人本来就尚武;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楚,地域最广,正所谓强秦大楚,只可惜战国时期的楚国没有什么作为的君王;
北边的赵国,战国中后期的强国,赵武灵王时相当强大,战国后期赵国与秦大战多时,双方互有胜互,直到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扩展资料: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
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
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秦之陷阵:陷阵之士,数量惊人且训练时间较短,加上秦国连年发动战争,大战之后剩下的多为百战死士,战斗力非它国能比
赵之骑:胡服骑兵,能抵挡匈奴数年足可见其战斗力之强
魏之武卒:单兵战斗力强,耐久力以及速度较它国步兵要高,适合长途奔袭作战(胖揍秦国数十年)
齐之技击:精兵政策的产物,战斗力极强,但是数量有限
韩之山地兵:山地作战的王者,夹在两强之间还能生存数年足见其实力之坚
补充:韩国制弩技术也属战国最先进之列
燕之骑:同样处于长期与北方游牧民族抗争的状态中,战斗力应有一定保证
楚之水军:战国较早建立水军的国家,实力强劲自不必说
补充:楚国铁甲战车,制作精良
秦兵
1、轻装,护具极少,没有头盔。
2、以奴兵为利剑,远程射杀威力极强。
3、配有约6-7米长的长矛,组成方阵,杀伤力惊人。
4、宣扬人的“恶”的本性,军功爵禄,使秦兵争先杀人,士气高涨。
5、史记的记载据说秦军建立有敢死队,称“奇兵”威力惊人。长平之战起了决定胜败的作用。
魏兵
1、强壮勇猛
2、装备精良
赵兵
人多势众,但怕死。
韩兵、燕兵:孬,不值一提的垃圾。
楚兵
虽然爱国,也很勇猛,但是战术战法比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