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这部名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民间非常大,尤其是86版《西游记》的拍摄,更增加了《西游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西游记》中,唐僧奉命从东土大唐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一路上历经艰难险阻,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实现了取经的梦想。在取经途中,唐玄奘的信念感和意志力,孙悟空的抗争精神与强大的斗志,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价值观,化为一种文化记忆深深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记忆。
唐玄奘取经的原因既明确又复杂,他为何要去西天取经,在《西游记》原著中和历史上都有着许多原因。在书中,唐僧去西天取经,是为了帮助如来佛祖将佛教传入东方的大唐,因为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佛教需要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扎根和盛放,这有利于佛教扩大影响力。其次,唐僧去西天取经,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宿命和自我救赎,唐僧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由于之前犯下的错误,他诞为唐僧去取经也是完成对自己过错的救赎,实现内心的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在真正的历史上,唐玄奘取经的原因没有像《西游记》中那样充满浪漫主义和个人色彩,唐玄奘没有前世今生,更不是为了对自我的救赎,这种前世救赎的情节也是为了契合佛教中今生清苦造福来世的说法。唐玄奘要去西天取经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僧人,深受古天竺佛教文化的影响和洗礼,但当时传入国内的经文非常有限,佛教的思想精华也没有完全引进,很多佛教的思想都是在一点点文字经书的基础上经过本土化改造产生的,去取经是基于唐玄奘个人想要学习佛教精髓传教的伟大理想。
唐玄奘之所以会产生西天取经这样的想法,萌生去求取佛教经书的主意,是受到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我们知道在历史上,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三教合一之风开始兴起,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之下,佛教作为三教中唯一的外来宗教,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是实现三教合一和佛教本土化的必然举措。因此,历史时代赋予了唐玄奘作为一位本土佛教的代表人物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为他想将西天的文化带到大唐来普惠众人,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人,我也非常敬佩这样有理想的人。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玄奘本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又名唐三藏。13岁出家修佛,遍访佛教名师,修为很高,出于对佛教的钟情,为了求得佛经的原始版本,消除中土对佛义的分歧,便有了西天取经的想法。生逢其时,唐太宗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630年,他终于在一番艰难跋涉后到达了印度。
唐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有弘扬佛法,也有了解西域风土人情地理的政治经济目的。虽然后者在一开始并不是主要目的,但却实实在在达到了让唐太宗时期更了解西域,制定经国方针的目的。
常年的艰辛跋涉,心中有自己的信念火种,不仅可以获得最初的夙愿,还可能实现更大的影响和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