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哲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从经济政治上看,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更加突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竞争日益尖锐,帝国主义为了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20世纪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铁的事实彻底戳穿了资本主义是 理性的王国 、 人类的天堂 的神话。这就在逻辑上必然地积蓄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情绪。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源头的后结构主义,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产生的。同时,还要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阶级关系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原来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中产阶层,它包括 白领工人 和从事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他们的社会地位介于资本家与劳工之间。他们既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思想控制不满,又嫌弃传统的价值观,加之现实生活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就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上倾向多元论、相对主义、自由主义。他们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社会基础。
其次,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对自然的控制,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军备竞争加剧、人文精神失落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对 人类中心主义 、 工具理性主义 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助长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怀疑、厌倦和否定情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出现了两个容易使人的认识产生偏差的新问题:
一是利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可以 虚拟实在 。由于虚拟技术的发展,客观实在的认识地位似乎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往那样认真对待了。人们与之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些信息或者符号。从感知的真实程度来说,好像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在这种陷入偏差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中,隐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
二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知识变得越来越仅仅是信息,它不再强调自身与实在的关系;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和利用越来越脱离其传统的定义,而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交换过程。这两个方面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即知识只是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殖而被消费。为此,知识就必须能够转化成可用的信息。依赖信息技术生存的知识,只有能够进入网络流通过程才能被称作知识。网络正在愈来愈广泛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甚至情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人认为知识的发现、传播似乎与真假无关,科学也不再与某种高尚的目的相联系, 真理 和 正义 具有了一种 语言游戏 的性质。在这种屈从于 信息霸权 的陷入偏差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中,也蕴含着对真理性与客观性的怀疑与否定。
上述两点,共同构成后现代主义哲学陷入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推崇主观性、相对性的重要的认识论根源。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工业化进程转为信息化进程,文化被广泛地纳入了商品生产范畴,出现了消费文化,使精神文化的生产从高尚的地位、高雅的格调降为普通的商品生产。而商品的供求关系,又促使文化生产不断变换形式,于是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的作品变得五花八门,无主体性、无权威性、无历史性、无深度感的文化成了当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形式,这也孕育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以宣扬不确定性、易逝性、无深度性、零散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二重性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都对尼采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比如,他们指出: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虽然摧毁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但仍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他们崇尚的 意志 、 本能 、 存在 也被确立为世界的本体,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又如,他们指出传统理性主义在弘扬理性时不仅忽视、否定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而且把理性的作用极端的夸大了,导致了理性的泛化、绝对化、神秘化,使哲学最终变成理性宗教。如此等等,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给人以启迪。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它具有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片面性,却也在提醒我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时要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这有利于我们辩证地吸取西方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各自可取的一面,而抛弃其各自的缺陷。
战后西方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资本的全球化扩张的加强,使之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近些年来,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在意识形态领域,歌颂资本主义、美化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作为方向与榜样,似乎成了一种时尚。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 文化逻辑 所表露出来的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文化虚无、游戏人生等观念和心态,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此外,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比如,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为了用事实回击福山的 历史终结论 ,一下子列举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十大弊端。诸如,越来越严重的失业,对无家可归的公民参与国家民主生活的权利的大量剥夺,外债和其他相关机制的恶化使人类大多数处于饥饿或绝望的境地,黑手党和贩毒集团日益蔓延,国际机构受到种种限制,国际法的实施主要受特定的民族、国家操纵 上述事实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当然,后现代主义哲学也有消极的一面,突出表现在其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上。具体地说,就是其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等倾向导致放逐理想、躲避崇高、消解责任、无正义、无道德、无进取、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态度,这是消极颓废,极其有害的。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哲学自身具有的积极因素并未改变其固有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实质。后现代主义哲学,特别是其中激进否定性的哲学流派,诉诸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以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的形式,否定了近现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传统,而继承了唯心主义传统。它消解了思维与存在对立统一的原则,否定一切真理性认识的存在,认为现象背后无本质,历史之中无规律,因而在世界观上是以推崇主观性、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进入 后工业社会 、 信息社会 的西方社会的矛盾和文化状态的分析与批判,对于正在向现代化进军的中国人民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