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美玉产于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于昆仑,两人难舍难分,后周穆王"载玉万只而归",可见和田玉早有声名。汉代的玉门关传说即因该地为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处而得名。
历史学家考证,和田玉向中原输出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我国就存在一条从中国中原到欧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的运输线。
和田玉(主要是仔玉)主要产于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史称白玉河和墨玉河。每当夏洪爆发,将昆仑山上的玉苗冲刷下来,经过反复磨滚、撞击,杂质尽去,只剩下圆润光华如凝脂般的宝玉。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老乡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生活传统。河里捞的玉称"仔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玉叫山料,史书称之为"攻山采玉",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和田玉按颜色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青花、红玉等。其中最珍贵的白玉是羊脂玉,凝如白脂。目前一公斤羊脂玉价值可达10万多元。如果白玉中杂有琥珀色的斑痕,价值更高。
目前,新疆每年开采和田玉250-300吨左右,其中白玉以上的优质玉材占20%。子料年产量约20吨。新疆宝玉石协会会长李泽昌说,地质部门测量,从塔什库尔干到且末1100公里的地质带上,和田玉资源量在21至28万吨,储藏量特别丰富,开发远景可观。
近年来,随着和田玉知名度不断提高,和田地区大力弘扬和田玉文化底蕴,利用和田玉的知名度,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天山网讯(记者耿蕾摄影报道)经过专家多年努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标准《和田玉》、《和田玉实物标准》完成,为不同种类的“和田玉”制定了 “及格标准”。3月25日,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了征求意见会。
在此次完成的《和田玉》标准中首次将“和田玉”分为八大类: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墨玉、糖玉、碧玉。标准中规定了和田玉的术语、描述方法、定义、命名规则、分类、鉴定、实物标准样品、鉴定证书和标识。标准中规定不允许单独使用玉或玉石代替 “和田玉”或“和田玉”分类名称,不能以产地修饰“和田玉”基本名称或“和田玉”分类名称,如且末青白玉等。
该标准中不再涉及 “籽料”、“山流水料”、“山料”等传统分类,新疆岩矿宝玉石质检站常务副站长岳蕴辉解释说,“籽料”、“山流水料”、“山料”是按照地质产状划分的,由于没有具体指标或参照物,这些代表玉石的特征可以人工模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与以往不同,在专家们历时4年制定的《和田玉实物标准》中,根据“和田玉”八个分类采集了最低标准样品。新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工作人员说:“如果给品级最高的和田玉打100分,那么样品就是60分,仅是及格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和田玉鉴定定出标准。”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成秉勇表示,自治区地方标准《和田玉》、《和田玉实物标准》将成为地方强制性标准,顺利发布实施后将申报国家强制性标准。
2003年3月,在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T—16552《珠宝玉石名称》中,首次将“和田玉”写进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和田玉”不特指某一个产地的玉石品种,而演变成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
图为“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共8件,其中,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代表该玉石种类颜色的最低界限;糖玉、碧玉、青玉只是该玉石种类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