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哲保身的事例

2025-05-20 11:23: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

仲山甫,因被封在樊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

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

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2、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本是战国末年的韩国人。秦朝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张良为报国仇,图谋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张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隐居下邳,偶遇黄石公,得其传授《太公兵法》。

张良长期追随刘邦,作刘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汉争霸的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屡献奇谋,为刘邦平定天下创建汉朝立下了奇勋。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赏功臣。因为张良从未单独领兵作战,因此没有具体的战功。但是,刘邦对张良的功劳有着准确的评估。刘邦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的功劳。你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回答说:“当初我起兵下邳,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交付给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计策,侥幸有时能够成功,我希望受封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封张良为留侯,将留县授给张良作为封邑。

后来,张良对人表白自己的意愿说:“我家几代相韩,到韩国灭亡时,不惜花费万金的资本,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天下震动。现在凭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军师,封赏万户,位至列侯,这是平民百姓能到达的极点,对于我已经足够了。希望抛弃人间俗事,想跟随赤松子(秦汉时期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去邀游。”

刘邦在封赏功臣时,认为张良虽然没有具体的军功,但他运筹帷幄,屡献奇谋,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刘邦决定对张良进行重赏,让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齐地濒临大海,物产丰饶,人民富庶。

在齐地优选三万户作为封地,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财富。可是,张良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漫则应,月满则亏”的道理,因而对于权势和财富不作过多的追求。张良认为留县是自己当年与刘邦相逢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一步步走向辉煌

因此,张良对留县有深厚的感情,他放弃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要求刘邦将留县授给自己作为封邑。留县是一个小县,人口不多,物产也不够丰富,其能够出产的财富远不能与齐地的三万户相比,但张良并不计较这些,而是以拥有留县而满足。

汉朝建立后,张良不争功,不争权,不争利,远离权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为乐。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因为惧怕功臣造反而杀戮了很多有实力的功臣,而张良却因为无权无势而始终无忧,得享天年,这正是张良知足不贪的生存智慧使然。

扩展资料:

明哲保身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如今也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现多作中性词使用。

出处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庸》第二十七章,“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在这里,有道言兴、无道默容是 “明哲保身” 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