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的 区别

2025-05-23 08:36: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的区别:

1、溶质直径:当溶剂和溶质原子直径相差不大,一般在15%以内时,易于形成置换固溶体;

区别: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其形成条件是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直径之比必须小于0.59。

2、溶质性质: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一般都能形成置换固溶体,但溶解度视不同元素而异;间隙固溶体的溶剂是直径较大的过渡族金属,而溶质是直径很小的碳、氢等非金属元素。

3、溶解因素:影响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取决于:晶体结构、原子尺寸、化学亲和力(电负性)、原子价因素;间隙固溶体的固溶度取决于离子尺寸、离子价、电负性、结构等因素。

扩展资料:

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1、稳定晶格。阻止某些晶型转变的发生 ZrO2是一种高温耐火材料,熔点2680℃,但从单斜转变到四方时,伴随很大的体积收缩,这对高温结构材料是致命的。若加入CaO,则它和ZrO2形成固溶体,无晶型转变,使体积效应减少,使ZrO2成为一种很好的高温结构材料。

2、活化晶格。形成固溶体后,晶格结构有一定畸变,处于高能量的活化状态,有利于进行化学反应。

3、固溶强化。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往往高于各组元,而塑性则较低,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强化的程度(或效果)不仅取决于它的成分,还取决于固溶体的类型、结构特点、固溶度、组元原子半径差等一系列因素。

4、形成固溶体后对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 固溶体的电学、热学、磁学等物理性质也随成分而连续变化,但一般都不是线性关系。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往往高于各组元,而塑性则较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置换固溶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间隙固溶体

回答2:

1.区别:溶质原子在晶格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置换固溶体和间隙固溶体。

2.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的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当溶剂和溶质原子直径相差不大,一般在15%以内时,易于形成置换固溶体。

铜镍二元合金即形成置换固溶体,镍原子可在铜晶格的任意位置替代铜原子。

金属元素彼此之间一般都能形成置换固溶体,但溶解度视不同元素而异。影响固溶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取决于:晶体结构、原子尺寸、化学亲和力(电负性)、原子价因素。

3.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间隙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溶剂是直径较大的过渡族金属,而溶质是直径很小的碳、氢等非金属元素。其形成条件是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直径之比必须小于0.59。

如铁碳合金中,铁和碳所形成的固溶体――铁素体和奥氏体,皆为间隙固溶体。

扩展资料:

1.金属化固溶体的电学、热学、磁学等物理性质也随成分而连续变化,但一般都不是线性关系。固溶体的强度与硬度往往高于各组元,而塑性则较低。

2.PbTiO3是一种铁电体,纯PbTiO3烧结性能极差,居里点为490℃,发生相变时,晶格常数剧烈变化,在常温下发生开裂。PbZrO3是一种反铁电体,居里点为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