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记载】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周易》·诸葛亮·“八阵图”
【《周易》的精髓】
诸葛亮崇尚法家和黄老思想,同时精通易学。陈立夫先生曾为1994年举行的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讨论会题词 “明易先知”,就明确指出了诸葛亮的“先知先觉”与其精通《周易》密切相关。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强调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将苑·将器》)。“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将苑·兵势》)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卦象占筮】
从传世的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其中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如《阴符经注》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所谓“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就是指《周易》的占筮方法。
【相关记载】
今人感到颇为神秘的“八阵图”是不是子虚乌有呢?诸葛亮是否真的创有“八卦阵”呢?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古代战争中一种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图,诸葛亮的原“图”今虽不见,然有传说为诸葛亮练兵遗址的所谓“八阵图垒”。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云,这种“图垒”皆垒细石为之。共有三处:一在陕西沔县;一在重庆奉节;一在四川新繁,尤以在奉节者最为著名。奉节原为古鱼复县,治所在今奉节东白帝城,三国时刘备改名永安,唐改称奉节。
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根据唐代李鉴《太白阴经》、李靖《问对》等记载,以及当代学者的推演(见《孙子学刊》1994年第9期封底),现将诸葛亮的“八阵图”示意如下:
【八阵图的命名和组成】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发展历程】
纵观《唐太宗李公卫问对》全书,可发现八阵图的发展和改进的全过程:
黄帝《握奇文》------五阵,握机阵,丘井之法
↓↓↓
姜尚《太公兵法》---太公阵
↓↓↓
司马穰苴《司马法》---五行阵
↓↓↓
管仲--------重新整理〈太公兵法〉
↓↓↓
孙武《孙子兵法》-----八卦阵
↓↓↓
诸葛亮《八阵图法》----八阵图
↓↓↓
韩擒虎------九军阵法,即八阵图的别名
↓↓↓
李靖《卫公兵法》----六花阵
↓↓↓
李绩《卫公兵法》----六花阵
可以看出《八阵图》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简化为六花阵。
【八阵图的特点】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阵图村落”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图为“八阵图村落”的分布图。
【内容记载】
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兼容了天文地理,是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谨慎堂《诸葛氏宗谱》就载有“八阵功高妙用藏与名成八阵图”的诗词赞歌。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八阵图”的组成,是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布阵是左为青龙(阵),右为白虎(阵),前为朱雀鸟(阵),后为元武蛇(阵),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加上游兵24阵组成。总阵阴阳之各32阵,阳有24阵,阴有24阵。游兵24阵,在60阵之后,凡行军、结阵、合战、设疑、补缺、后勤全在游兵。有赞歌颂扬“八阵图”威力无比:“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成都北行车二十分钟,来到新都县城,再往北行10公里便到了弥牟镇。该镇地非险要,却因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而闻名于世。说起诸葛亮的军事天才,众人不约而同地会想到他的八阵图。《三国演义》把八阵图描绘得神乎其神,使人们对诸葛亮所创八阵图充满敬畏。可以说,诸葛亮兵学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根据兵法推演而成的诸葛八阵图。诸葛武侯自己曾得意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应不复败矣。”八阵图是怎样的布置?虽有若干记载,但语焉不详。大体上说,这是防御敌人的进攻,使其迷乱而不知进退的一种平地防御措施,但也可以此阵法进攻敌人。史称司马懿领魏军步骑四十万,但不敢与蜀军决战,畏蜀如虎,就是怕的这种兵法。
公元221年,刘备继曹丕称帝后在成都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益州太守,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在成都厉兵秣马,丞相诸葛亮更是废寝忘食训练士卒,他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布成八阵练兵,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上的一个非凡创造。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境内的"八阵图"俗称旱八阵,始建于公元221年,占地95亩。它不仅是诸葛亮的"演兵场地""治戎讲武"之所,更是当年蜀国驻军的练兵场地。新都是拱卫成都的北大门,弥牟镇、清白江畔均驻有重兵在此捍卫、演练和屯垦。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兵大多由此调往前线。弥牟镇的八阵图是用泥土垒成园形夯实而成,园的周长六丈余,高约丈余,每个土堆相距丈余,阵内通道前后左右相通相连,因每个土堆形状相似,通道相同,若一人进去连转几堆,便会难辨东西南北而迷失方向,不是走进农家屋就是转进庄稼地。每个土堆上可容纳一个班的士兵操练。
八阵图遗迹位于弥牟镇西南的一个农贸市场边。穿过熙熙攘攘的市场,精致石栏围了数百平米空地,便看见全国仅存的八阵图遗址的6个土垒全部整齐列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每个土垒高不到两米,大小相近,高矮相当,成圆锥状,均散落在竹林中。其中的三个土垒基座完好,另外三个则已被破坏成半垒状。新近整修的用天然石材的围栏石柱上,手法精湛地雕琢出一幅幅体现三国时代的画卷。在土堆正面重竖了刻有清代李调元《八阵图歌》的石碑。每个土堆周围五米内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其间的建筑物拆除的痕迹宛然犹存。驻足遐思,不禁遥想诸葛亮当年演习布阵的场面。
按孙子兵法,已有八八六十四阵。史称武侯“据兵法推衍为八阵图”,则八阵古已有之,但推衍成图,则是诸葛武侯。武侯对兵学,有精确的理论,有实战的成绩。后世曾用以克敌而功效卓著,如晋马隆依八阵图作偏厢军攻克凉州。后魏刁雍用以抵御柔然之进犯。对八阵图最有研究而加以活用,应推唐初常胜将军李靖,他由八阵图演化出六花阵对敌,战无不胜。
阵图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传说它奇幻莫测, 威力无穷.但是, 八阵图怎样行兵布阵, 如何变幻阵势, 则成了千古之谜.历代诗人墨客对八阵图的赞美给这个谜增加了分量.唐代大历元年 (766年) , 杜甫初到夔州, 凭吊了当年诸葛亮构造的八阵图遗址, 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诗人把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功与构造八阵之名相提并论, 也足见八阵图的历史价值了, 成都武侯祠上的碑刻也写道: ‘一统经纶志未酬, 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 蜀中相业有辉光’.诸葛亮的一生戎马倥偬, 确实离不开八阵图.
八阵图也被小说家们加以神化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八阵图‘常有气如云, 从内而起’, 阵内怪石峥嵘, 江涛怒吼.东吴名将陆逊不识八阵, 冲入阵中, 阵内突然狂风大作, ‘一霎时, 飞沙走石, 遮天盖地’.虽左冲右突, 却不能出阵, 后来幸遇一老者, 才逃出八阵.回首望那八阵, 依然云雾茫茫, 神秘莫测.
八阵图的威力来自它的布局有方, 可分可合, 可定可变.据军事史家们研究, 八阵是按八卦的原理布置兵力.八阵有8 个门: 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其中生门、景门、开门是吉门, 休门、伤门、杜门、死门、惊门5 门是凶门.全阵用1.4 万马军, 50 人为一队, 共280队;步军1 万人, 列为200 队, 每个步兵占地2 步, 一马军占地4 步, 10 人为一列, 面对面, 背对背.马军步军互相配合, 又可轮换, 以便进行战时休息, 保存实力.八阵图也能改变阵容, 以迷惑敌人.
宋朝的阮逸在《李靖问对》一书中, 曾详细阐述了八阵图布阵法.书中指出, 八阵图最初由5 队人马组成, 其排列方法是将正方形平均分为9 个方格, 中间1 格驻一队, 边角上的4 个方格各驻一队.中间一队稳居中央, 其余四队可在周围8 个方格内变换位置, 队形随机而变, 兵力机动灵活, 前后左右紧相呼应, 因而有一定的威力.
八阵图的威力也来自它便於用‘倚伏之法’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八阵图用石块或辎重等车体构造掩蔽和障碍.车体上蒙上皮革, 因此人们称之为‘车蒙阵’.这些阵内工事迂回曲折, 能有效地阻挡敌人骑兵的进攻, 挫其锐势, 掩蔽和保护自己.敌人进阵后, 守阵将士可用弓矢矛戟加以杀伤, 用机动部队加以切割肢解, 敌人轻骑在阵内不能发挥优势, 往往被各个击破.诸葛亮作八阵图是对历史上阵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东汉学者郑玄注《周礼》时指出, 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曾在兵法书中讲述八阵之法.《隋书·经籍志》一书著有《孙子八阵图》一节, 可惜内容散佚.不过, 这也说明八阵图古已有之.1972 年, 山东临沂县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中, 有一节是《八阵》篇.汉朝及三国时代的军队也演习八阵法, 例如《三国志·武帝纪》中说, ‘十月都试车马, 幸长水南门, 会五营士兵为八阵进退’.不过, 诸葛亮吸收和继承了历代军事家在八阵法中的精华, 又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因此后人说他的八阵法源於孙武, 又不像孙武.
八阵法是诸葛亮行兵作战的常用之法.从古籍上看, 至少在三处地方用过这种方法.一处在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干宝《晋纪》中说: ‘诸葛孔明於汉中积石作垒, 方可数百步, 四郭, 又聚为八行, 相去三丈许, 谓之八阵图.’《水经·沔水注》中也记载: ‘ (定军) 山东名高平, 是亮宿营处, 营东即八阵图也.’
第二处在川东奉节县长江边上, 就是陆逊被困的地方.据《水经·江水注》记载: ‘江水又东经诸葛图垒南.石碛平旷, 望兼川陆, 有亮所造八阵图, 东跨古垒, 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 聚石成八行, 行间相距二丈.’第三处在四川新都县北30 里的牟弥镇.据《大明一统志》记载: ‘武侯八阵图, 土城四门, 中起六十四魁, 八八为行.’可见, 八阵之法是诸葛亮的常用之法.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指出, 诸葛‘推演兵法, 作八阵图’.不过, 奉节县长江边上的八阵图可能不是实战的遗迹, 而是演习八阵法的地方.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 这里的八阵图聚石成堆, 石堆高5 尺, 60 围, 纵横棋布, 排列为64 堆.石堆建造得很牢固, 夏天大水冲击淹没, 冬季水落平川, 万物都失故态, 唯八阵石垒岿然不动, 到了唐朝, 石垒依旧.这些石垒, 可能是练兵时军队队形变化的一种参照物.八阵图在战争中的应用、变化究竟如何, 现在还只是略知一二.随着考古挖掘的发现, 也许能提供古代八阵法的更多的资料, 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朱长超)
【八阵图排阵】
据了解,诸葛武侯参考以古阵方要略,择优而成"八阵",其阵法排列参酌姜太公之八方阵,中、左、右三军改良而为息营教军士阵列,此八阵运用得善,攻守俱宜团战甚强。诸葛武侯以巨石推演其方,乃顺应天时人条件,换言之,以阵营之形动教授,如磐石般稳固坚实,可见诸葛武侯心思细腻、科学逻辑之强,正战或可用,但奇兵少矣。八阵图是按八卦的原理布置兵力,分休、生、景、死伤、杜、惊、开八门。其中生、景、开是吉门,休、伤、杜、死、惊是死门。全阵马军一万千,五十人为一队,共二百八十队。步军一万,列为二百队。每个步兵占地二步,一马军占地四步,一人为一列,面对面,背对背。马步军互相配合,又可轮换,以便进行战时休息。第二.武经总要记载.诸葛亮之八阵法用十二万人,布阵方式如下,提供大家参考:步兵六十四阵,每阵一千五百人,骑兵二十四阵,每阵各一千人,步兵四正四奇,骑兵四冲,各以六为阵。中军以十六为阵,四正者,前、左、右、后军;四奇者,前、左、右、后奇;四冲者,前、左、右、后冲。制兵不离前后左右中五者而已,中军为身,四正为四头,四奇、四冲为八尾,首尾相救,变用不穷,皆冲骑之用,故骑兵二十四阵分为中军及四正四奇十二阵之羽翼爪牙,行则居前,止则殿后,战时则进退无常,如十二星辰流转四方,以出变化之功。第三 风后握奇阵制法以天地居前后,天衡居两端,风云居四隅,地轴居中央,正兵主守不动,谓之衡轴;奇兵主战变动,谓之风云。阵数有九,中军零者,大将握之,谓之握奇。「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其布阵之法,先出游军定四端,天有衡,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於天,云附於地;天地重列各四队,前后之冲各四队,风居四维,故以圆;地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云居四角,故以方;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阵。四正四奇之外,其余奇零之兵,大将居中握之,如弩之有机,又谓之握机。.其阵后又附二十四阵游军,可为斥候探马、阵前夺险之用。此阵即为握奇八阵。诸葛亮的八阵图,由变化上而言,以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为基本阵形,其中大阵包小阵, 大营包小营。由奉节的遗迹中,可以发现其中有六十四阵,是一种方阵法的沙盘演练营地。
【八阵图之玄妙】
天覆阵赞:天阵十六,外方内圆,四为风扬,其形象天,为阵之主,为兵之先。善用三军,其形不偏。
地载阵赞: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主四角,冲敌难当,其体莫测,动用无穷,独立不可,配之於阳。
风扬阵赞:风无正形,附之於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风能鼓物,万物绕焉,蛇能为绕,三军惧焉。
云垂阵赞:云附於地,始则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鸟能突出,云能晦异,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龙飞阵赞: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爪有足,有背有胸。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形赫然,名象为龙。
虎翼阵赞: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为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鸟翔阵赞:鸷鸟将搏,必先翱翔,势临霄汉,飞禽伏藏。审之而下,必有中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蛇蟠阵赞:风为蛇蟠,附天成形,势能围绕,性能屈伸。四奇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困。
出成都北行车二十分钟,来到新都县城,再往北行10公里便到了弥牟镇。该镇地非险要,却因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而闻名于世。说起诸葛亮的军事天才,众人不约而同地会想到他的八阵图。《三国演义》把八阵图描绘得神乎其神,使人们对诸葛亮所创八阵图充满敬畏。可以说,诸葛亮兵学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根据兵法推演而成的诸葛八阵图。诸葛武侯自己曾得意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应不复败矣。”八阵图是怎样的布置?虽有若干记载,但语焉不详。大体上说,这是防御敌人的进攻,使其迷乱而不知进退的一种平地防御措施,但也可以此阵法进攻敌人。史称司马懿领魏军步骑四十万,但不敢与蜀军决战,畏蜀如虎,就是怕的这种兵法。
公元221年,刘备继曹丕称帝后在成都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益州太守,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在成都厉兵秣马,丞相诸葛亮更是废寝忘食训练士卒,他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布成八阵练兵,八阵图是诸葛亮军事上的一个非凡创造。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境内的"八阵图"俗称旱八阵,始建于公元221年,占地95亩。它不仅是诸葛亮的"演兵场地""治戎讲武"之所,更是当年蜀国驻军的练兵场地。新都是拱卫成都的北大门,弥牟镇、清白江畔均驻有重兵在此捍卫、演练和屯垦。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兵大多由此调往前线。弥牟镇的八阵图是用泥土垒成园形夯实而成,园的周长六丈余,高约丈余,每个土堆相距丈余,阵内通道前后左右相通相连,因每个土堆形状相似,通道相同,若一人进去连转几堆,便会难辨东西南北而迷失方向,不是走进农家屋就是转进庄稼地。每个土堆上可容纳一个班的士兵操练。
八阵图遗迹位于弥牟镇西南的一个农贸市场边。穿过熙熙攘攘的市场,精致石栏围了数百平米空地,便看见全国仅存的八阵图遗址的6个土垒全部整齐列在不到1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每个土垒高不到两米,大小相近,高矮相当,成圆锥状,均散落在竹林中。其中的三个土垒基座完好,另外三个则已被破坏成半垒状。新近整修的用天然石材的围栏石柱上,手法精湛地雕琢出一幅幅体现三国时代的画卷。在土堆正面重竖了刻有清代李调元《八阵图歌》的石碑。每个土堆周围五米内都被纳入了保护范围,其间的建筑物拆除的痕迹宛然犹存。驻足遐思,不禁遥想诸葛亮当年演习布阵的场面。
按孙子兵法,已有八八六十四阵。史称武侯“据兵法推衍为八阵图”,则八阵古已有之,但推衍成图,则是诸葛武侯。武侯对兵学,有精确的理论,有实战的成绩。后世曾用以克敌而功效卓著,如晋马隆依八阵图作偏厢军攻克凉州。后魏刁雍用以抵御柔然之进犯。对八阵图最有研究而加以活用,应推唐初常胜将军李靖,他由八阵图演化出六花阵对敌,战无不胜。
【八阵图的特点】
八阵图的特点,正如李靖《问对》所指出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林花甲2005年2月)
“八阵图村落”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上图为“八阵图村落”的分布图。
【简介】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记载】
据《三国志_蜀志_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_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周易》·诸葛亮·“八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