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是吉利可汗吗?

2025-05-21 12:28: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不是吉利可汗。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并不确切。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而吉利可汗是《神探狄仁杰》系列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神断狄仁杰》中的人物。电视剧的背景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实际上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扩展资料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兰诗

百度百科-吉利可汗

回答2:

不是吉利可汗。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魏晋南北朝时鲜卑南迁,故有此称,代指北朝皇帝。

可汗是四世纪以后北亚民族高级政治体首领的称谓,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最初这个称呼最早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汉语译作“可寒”。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

吉利可汗是《神探狄仁杰》中虚构的,历史上并无吉利可汗其人。

扩展资料:

可汗称谓历史沿革

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浑、铁勒回纥、高昌回鹘、铁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

最初,这个称呼是部落里一般部众对首领的尊称,鲜卑语称“可寒”,原意是“神灵”、“上天”。可汗作为一国之主的称号最早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崘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

唐杜佑谓:其“犹言皇帝”。蒙古语又作“合罕”,窝阔台汗称合罕,文献中常以“合罕皇帝”专指窝阔台。唐朝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后,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汗

回答3:

  《木兰诗》中的可汗大点兵,“可汗”不是吉利可汗 。
  吉利可汗,《神探狄仁杰》系列第一部、第二部、第四部中的人物。他是突厥国可汗,因权力之争遭人暗算,有国难回。在狄仁杰帮助之下通过武周援助复位,爱好和平,与武周立下盟誓:永不言战!但此举受到国内好战贵族的觊觎。后来,他又多次与狄仁杰合作剿灭国内外反叛势力,维护和平。但是,在《神探狄仁杰》第四部(《神断狄仁杰》)中,被沙尔汗制作的假海兽戏波黄金大盘中发射的毒箭射死。为两国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4: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因为当时木兰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而不是汉人,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回答5:

不是吉利可汗,是北魏孝文帝挞拔宏。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北魏人,北魏经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胡人汉化的改革,国力强盛,但仍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仍需征兵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