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技术指导方案(试行)
前 言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中的“时疫”范畴,中医药在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中具有较好特色优势,为此,在卫生部颁布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和《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组织专家在总结既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经验上,结合我省的手足口病发病特征与流行病学资料,特制定本指导方案,以供参考。
预 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同时,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发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中医药预防措施。
一、无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
(一)个人预防
1.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
2.儿童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二) 家庭和托幼机构等环境
1.居室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2.儿童的衣被物品要勤洗晒;
3.对公共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二、有手足口病发生的区域
(一)个人预防
1.无密切接触史者
① 白菊花6克、金银花6克、生甘草3克,沸水200毫升冲泡,可加适量冰糖,代茶饮。
② 生米仁10克、扁豆10克、绿豆10克煮粥食用。
③ 佩带中药香囊
组成:藿香、艾叶、肉桂、山萘等各等量。
功效:芳香化浊辟秽,清热利湿解毒。
制法:将处方中各味药洁净处理,去除杂质,烘箱60度下干燥后,在洁净区内将药材混合粉碎至100目以上,有条件者粉碎至1000目(采用微粉粉碎法),将粉碎的药粉包装成4克/袋,再制成香囊袋剂。
用法:每人1个(3.5克/个),每天挂前胸佩带,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
④儿童中药口腔喷雾法
组成:金银花6克、贯众6克、板兰根10克、白茅根10克、生甘草3克,薄荷3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化湿。
制法:贯众、板兰根、白茅根、生甘草加水180毫升煮费15分钟,再加入组方中的金银花、薄荷共同煮沸5分钟,静置取上清液(约150毫升)。灌至液体喷雾瓶或喉喷雾器中(五官科用器材)备用。
用法:儿童每天口腔喷雾1-2喷。
2.有密切接触史者
① 中药煎服法
组成:金银花6克、贯众6克、藿香6克、生甘草3克。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化湿。
制法:取贯众、生甘草加水150毫升煮费15分钟,再加入组方中的金银花、藿香煮沸5分钟,静置取上清液(约120毫升)。
用法:3-6岁儿童每日二次,每次20-30毫升; 6岁以上儿童每日二次,每次30-50毫升;3岁儿童以下酌减。
② 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
双黄连口服液 一次5毫升,每日2-3次;
清开灵颗粒 一次0.5包,每日2-3次;
清热解毒颗粒 一次0.5包,每日2-3次。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医疗机构门诊、车站等集体环境预防
中药熏香剂熏蒸法
方法一:浓缩液熏蒸法
组成:藿香、艾叶、菖蒲、佩兰等中药等量。
功效:芳香化浊避秽,清热利湿解毒。
制法:将上述中药材放置提取罐内,加10倍量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合并收集的回流液,回收乙醇,浓缩成含生药1.0克/毫升的提取液。
用法:根据房间面积以1毫升/平方米浓度稀释10倍后加入加湿器中雾化或加入器皿中直接加热蒸发,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熏蒸时应尽量保持房间密闭。
方法二:中药饮片煎煮熏蒸法
组成:藿香10克、艾叶10克、菖蒲10克、佩兰10克。
功效:芳香化浊避秽,清热利湿解毒。
用法:每30平方米面积场所内,将上述中药加水1000毫升敞开器皿中煎煮熏蒸30分钟。
方法三:中药焚熏法
药物:艾条1支
用法:直接取艾条1支进行焚熏10—15分钟。
治 疗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中的“时疫”范畴,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与体内湿热相互搏击,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则见发热,口舌疱疹、溃疡,手掌、足底和臀部疱疹等症;重症者病情险恶,传变迅速,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高热、神昏、惊厥,甚则内闭外脱。
本病多属实证、热证,病位在肺、脾、心、肝,疾病按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因此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变证。治疗根据辨证分型和辨病分期相结合的原则,分普通型(卫气同病)、重型(气营两燔)、危重型(邪陷厥阴、内闭外脱)、恢复期(气阴两伤)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普通型(卫气同病)
特点:本型处于疾病早期阶段,全身症状不明显,应注意皮疹、疱疹等体征,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咽痛、咳嗽、流涕等,口内疱疹、溃疡,手足掌心疱疹;舌红,苔簿黄腻,脉浮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方剂: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基本方:银花6-12克、连翘6-9克、薄荷3-6克、荆芥3-6克、淡竹叶6-12克、黄芩3-6克、藿香3-6克、滑石9-12克、焦山栀3-6克、板蓝根6-9克、玄参6-9克、鲜芦根15-30克(或干芦根9-15克)等。
加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9-12克;便秘加生大黄3-6克。
服法:每天水煎二汁,总量约60-120毫升,多次少量温服。
中成药:可任选一种服用
双黄连口服液 一次5毫升,每日2-3次;
清开灵颗粒 一次0.5包,每日2-3次;
清热解毒颗粒 一次0.5包,每日2-3次;
抗病毒口服液 一次5毫升,每日2-3次;
金莲清热颗粒 一次0.5-1包,每日4次;
清热灵颗粒 一次0.5包,每日2-3次。
(二)重型(气营两燔)
特点:本型处于疾病发疹重症阶段,以持续高热不退,疱疹密集为特征,是病情传变的关键时刻。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手掌、足底、指趾、臀部丘疹、疱疹密集,疱浆混浊,根盘红晕;口腔粘膜溃烂,咽痛拒食;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化湿。
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基本方:黄连3-6克、黄芩6-9克、栀子6-9克、连翘6-9克、水牛角9-15克、玄参6-9克、紫草6-9克、大青叶6-9克、白茅根9-12克、鲜芦根15-30克(或干芦根9-15克)等。
服法:每天水煎二汁,总量约60-120毫升,多次少量凉服。
加减:高热持续不退加羚羊角粉0.3-0.6克,一日1-2
次冲服;咳嗽剧烈,加杏仁6-9克、浙贝母6-9克。
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 一次1/2粒,温水烊化,每日1-2次。
痰热清注射液静脉点滴。
(三)危重型
1.邪陷厥阴
特点:本型处于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壮热持续,皮疹密集而色紫黯,嗜睡或烦躁,易激惹,甚则神昏、抽搐等,舌绛红,苔黄厚腻,脉细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醒脑开窍。
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 一次1/4-1/2粒,温水烊化,每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羚羊角粉0.3-0.6克用滴管滴入口腔或用胃管注入。
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2.内闭外脱
特点:本证处于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阶段,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发绀、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多汗,四肢不温;舌紫暗,脉微细数。
治法:醒神开窍,回阳救逆。
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 一次1/4-1/2丸,温水烊化,每日1-2次,用滴管滴入口腔或胃管;
参附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恢复期(气阴两伤)
特点:本病处于疾病恢复阶段。
临床表现:热退,手足皮肤、口咽部疱疹消退或未尽,神疲乏力,纳差,口渴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基本方:北沙参6-9克、麦冬6-9克、玉竹6-9克、桑叶6-9克、扁豆6-9克、生米仁6-12克、茯苓6-9克、生甘草3-6克等。
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 一次5毫升,每日2次。
二、外治法
(一)口腔疱疹、溃疡
任选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外用溃疡散、青黛粉一
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3-4次。
(二)手足疱疹
六一散、青黛粉等选用一种,蒸馏水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此水涂患处,每天2-3次。
(三)发热
清热开塞露(院内制剂) 一次1/2-1支,每天2-3次。
小儿清热栓(院内制剂) 一次1/2-1粒,每天2-3次。
调 护
一、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水。宜服用梨汁、甘蔗汁、西瓜汁、荸荠汁等,不宜食用牛、羊肉,辛辣及煎炸食物等。恢复期饮食宜易消化且富有营养,可用米仁、扁豆、红枣等煮汤或熬粥食用。
二、起居调护
注意休息,做好隔离,衣被不宜过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高热时可用温水浸浴或擦身。
三、皮肤护理
勤洗手,剪短指甲,避免抓破水疱;身着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四、口腔护理
可用金银花茶进行口腔清洁,然后用中药散剂在口腔溃疡处吹敷,每日2-3次。
二○○八年五月八日
http://www.zjtcm.gov.cn/public/OpenGovernmentInfo.aspx?ColumnsArticleID=088bc261-bca7-4182-8c7f-7ea1e2bb512d
手足口病http://baike.baidu.com/view/284469.html?wtp=tt
放心吧 这是口腔溃疡
我以前也长过
是上火了吧
不碍事
你手脚上不是没长吗
再说这是幼儿疾病 你都这么大了
怎么可能呢?
下面是一些关于手足口病的资料
自己判断一下
祝你尽快回复(*^__^*) 嘻嘻……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源为疱疹液、咽喉分泌物、粪便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它的潜伏期是3—8日。目前此病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
1、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
2、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3、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4、局部可以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头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5、可以口服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2等。
6、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二.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六.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是什么?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八.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九.怎样治疗手足口病?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十一.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而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的人,属于人类疾病。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而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而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