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希拉里在泰国首都曼谷高调宣布“美国回来了”。从此至今,美国“重返亚洲”就成为最普遍的国际政治语言。
2011年10月,希拉里在太平洋正中央的夏威夷宣布,欧洲中心的时代结束了,美国在中东的力量要继续撤离。美国要建立的是一个“太平洋世纪”。一个好的亚太政策,既能使美国分享与亚洲国家经济合作所带来的长远好处,又能从政治上制约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国家。
2010年7月,在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希拉里称南海的争议事关美国国家利益。南海局势从此升级。自那以后,希拉里多次在与东盟国家的交往中挑起南海议题,频频发起对中国的攻势。
2011年11月,希拉里在美国援助菲律宾的舰艇上公开宣称“美国将与菲律宾‘站在一起’,与菲律宾‘一起战斗’”,从而增加了菲律宾挑衅中国的气焰。在钓鱼岛问题上,希拉里也以微妙的态度,适时地为日本“打气”,甚至表态称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第五条。除此之外,在伊朗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中非关系等问题上,希拉里也多次敲打中国,制造国际舆论,恶意抹黑中国的形象。
要搭建好亚太的战略框架、控制好中国问题,希拉里必须挖掘出更多的“巧实力”。除了进一步巩固亚太地区的盟友关系,希拉里还不辞辛劳、穿针引线,竭力拉拢曾经的“离心力量”。
2011年11月,希拉里实现了对缅甸的访问,这是50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到访缅甸,美缅关系就此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撬动了东南亚地区中美影响力的微妙变化。
2012年7月,在希拉里最长的一次外交出访中,她曾绕着中国兜了一圈,实现了其任内第三次访问越南,同时她还访问了蒙古、老挝这两个此前从未去过的国家。
希拉里的这一系列“破冰之旅”被视为美国“重返亚洲”的重要战略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