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是问:阴历的依据。中国上古时代就有阴阳概念,将太阳称阳,月亮称阴。阴历就是以月亮运行周期为依据制订的历法。
实际上,我国的传统历法,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历法中的三大因素:日、月、年,日、年都是以太阳周期为依据的,月才是以月亮周期为依据。另外,中国的24节气,也是以太阳周期为依据的。
中国传统历法的精妙在于阴阳合历中将太阳与月亮周期衔接起来。
欧洲的太阳历,只是简单地将12个月主观划分,没有客观依据,所以才有2月平、7月大8月大连续的现象。每个月的日子没有天象的指示意义。
我国传统历法则不同,每个月的初几都与月亮运行的变化相关。问题是月亮周期与太阳周期不是整数关系,在12个月之外的余数,需要用闰月来填补。闰月的规则体现了古人的高度智慧。这样,我国传统历法的每个日子都是有天象意义的。
二是历法的发展来源。这个问题太复杂,仅能简单说说。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后来的商、周只是微调,并改正朔,将一年的第一月改变,大历法是一样的。
到汉代,夏历的季节差异太大了,朝廷就组织了官方的委员会来修订历法,制定了新的历法,号称“太初历”,为此年号也改为“太初”,也就是“新纪元”的意思。后来历朝又有修订,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