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盛之时,张士诚所占之地:东至大海,南抵绍兴,西接豫皖交界,北达山东金沟,地阔二千多里,统兵十余万。当时,朱元璋地盘小、钱粮少。张士诚占尽天下富庶之地,却身死国灭,主要原因是他有三个错误:一、贪功自奉称王早;二、胸无大志气量小;三、赏罚不明良将少。
张士诚
元朝末年,三分天下者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也。众所周知,朱元璋得以鼎鼎天下,是接受了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位元末豪杰,张士诚率先于1353年称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他称王比小明王韩林儿早了2年,比陈友谅早了6年,更是比朱元璋早15年。出头的椽子先烂,张士诚称王的第二年,元朝丞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征讨之,意在杀一儆百。若不是脱脱受党政影响,被地解职押往吐蕃,导致元军群龙无首,张士诚可能早就灭亡了。他称王早,地盘与元朝接壤,最先受到攻击,致使他长时间向元朝称臣供奉粮草,不能很好发展。
朱元璋
再说,张士诚胸无大志是出了名的。朱元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对于先打陈友谅还是先打张士诚,作了经典的总结:士诚量小友谅志骄,若攻士诚,友谅必救;反之,士诚定会作壁上观。事实确实如此,在生死存在的鄱阳湖大战中,张士诚不出兵援陈友谅使其被灭。随后,朱元璋整军出发,灭了张士诚。
陈友谅
最后再说,张士诚的赏罚不明,张士诚倚重的其弟弟张士信。他虽有勇武,确是一位贪图钱财的纨绔子弟,出征前必要赏赐,犯了错误不受处罚。上梁不正下梁歪,张士诚军队的风气被带坏了,大战之前经常有人逃跑。《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受不了这种待遇,离开了张士诚。
元朝骑兵
在元末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张士诚有以上三个管理上的错误,想不被灭都难。他最后被朱元璋命人乱棍打死。
张士诚在起兵发迹之前曾是一个富甲一方的盐商,揭竿起义反元之后也雄霸一方成为和朱元璋、陈友谅三分天下的人物,但他犯得三个错误导致他被朱元璋打败,最终落得一个含冤自杀的结局。
一、 沉醉享乐,目光短浅
张士诚出身贫寒,早期做商人发家,拥有了一定财富势力就使他失去了奋斗的斗志,从最早经商时“小富即安”的思想就在他的心里扎根。身在乱世一个起义军统帅若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没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早早的注定了他最终失败的结局。
二、 不识贤能,庸人误事
相较于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人手底下能人异士辈出,张士诚并没有可靠的军师、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处理朝廷琐碎,不得以将权力下放到了自己弟弟张士信手上,但是弟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管理朝政,又一次将权力下放到了三个只会口头功夫,纸上谈兵的军师手上,导致朝廷大小事务不得妥善处理,贪官污吏群出,由此也可见张士诚最终会输给朱元璋。
三、 性格孤骄,不识局势
朱元璋对于张、陈两大劲敌的性格都分析得十分准确,相较于陈友谅的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张士诚就显得更加孤傲,倘若先行攻打张士诚,以陈友谅的性格必然会插手,导致腹背受敌,而如果先攻打陈友谅却不同,张士诚大概率会选择坐山观虎斗。事实证明,他赌对了,之后张士诚面对重整旗鼓的朱元璋,只有惨败的结局。
张士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远见,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而这也注定他必然会失败。
张士诚本是盐贩子出身,因为长期受到盐官压迫,与亲戚朋友一起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江北重镇,次年自立为王。
张士诚本身是个商人,非常懂经济,将域内治理得非常好,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友谅最桀(残暴),士诚最富”的说法。
但也正因为张士诚的商人出身,导致他喜欢贪图小利,没有远见,容易被一定的物质条件满足。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其中张士诚离朱元璋更近,当时有很多人建议朱元璋先攻打张士诚,因为张士诚比较好打,所谓先易后难嘛,但是朱元璋不这么想,他决定先攻打比较难打的陈友谅。
朱元璋的理由很简单:“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
后来事实果然如此,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相持不下时,张士诚一直在徘徊观望,迟迟不下决定,导致朱元璋做大。陈友谅既灭,张士诚顿成累卵,不久便被朱元璋击败。
朱元璋后来回忆说,如果先打张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张士诚所犯的三个错误,恰恰是朱元璋不具备的三个优点,所以,明初,江南士人对朱元璋“重典治国”的策略感到不满时,总是对元朝怀有故国之情,对张士诚怀有同情之心。江南士人对元朝怀有故国之情,是因为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正统王朝,对张士诚怀有同情之心,是因为张士诚保境安民、轻徭薄赋的治理方式,深得民心。为什么没有人对陈友谅怀有同情之心呢?因为陈友谅有点残暴,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暴君。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初,江南士人怀念元朝,同情张士诚,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当明朝的官,朱元璋对此感到十分的厌恶,杀害了很多不愿意效忠明朝的文人。
张士诚到底犯了哪三个错误呢?其实,他的这三个错误恰恰是优点,但是在乱世就成为了缺点,因此,张士诚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不适合做开国之君。
第一、保境安民与不思进取
张士诚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势力范围内,保境安民、轻徭薄税,深得江南老百姓的喜爱,江南地区因而能够在元末战乱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繁荣、富庶。但是,保境安民的背后,却是张士诚的不思进取。从地理环境上来讲,元末江南地区的形势,对朱元璋是最不利的,朱元璋处于中间,西边有陈友谅,东边有张士诚。但是,张士诚胸无大志,贪图享乐,在朱元璋攻打陈友谅之时,并没有从背后袭击朱元璋,从而使得朱元璋能够在鄱阳湖水战中大获全胜,转而进攻张士诚。
高产的水稻为江南的富庶奠定了基础
第二、轻徭薄赋与用人不当
张士诚在江南地区,轻徭薄税,深得民心,与此同时,对自己的属下也特别的宽厚,广招天下名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曾经当过张士诚的幕僚。但在广招天下名士的背后,却是用人不当,赏罚不明。
第三:无为而治与贪图享乐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在元末战乱的形势之下,本应有所作为,但是,处于江南富庶之地的张士诚很快就学会了贪图享乐,将政事交给丞相张士信,这种做法在太平盛世,就是无为而治,君逸臣劳,但是,在乱世,就是贪图享乐了。
明朝的皇帝和大臣上朝时的情景
总之,张士诚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不适合在乱世当开国皇帝,明初,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人们希望朱元璋也能够轻徭薄赋、无为而治,但是,朱元璋是“重典治国”,所以江南士人对张士诚有怀念之情。朱元璋的一生是“重典治国”,手段严厉,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孙子建文帝能够施恩惠于百姓,回归到轻徭薄赋、无为而治,这从明朝的年号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朱允炆的年号是“建文”。所以,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需要文武并用,宽松得当的治国策略,在乱世,如果强调无为而治,容易造成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这是张士诚犯的最大的错误。
张士诚作为元末的农民起义军的代表,当年的军队实力都比朱元璋要大的多,而是到最后却被朱元璋给打败了。究其原因,张士诚犯了几个错误,一是贪图享乐,胸无大志。二是用人失误。三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
第一贪图享乐,胸无大志。朱元璋曾经说道:“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简单地说张士诚就是:格局太小,目光短浅。张士诚出身贫困,生于江浙、起于江浙,早年家庭贫困,靠撑船卖盐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所以在他的思想深处,商人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他觉得能够守着财富安稳度日就好了,让自己手下的将士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最满足的事情了。一个统帅,没有远见,注定了他队伍的失败,注定了张士诚的悲剧。
第二用人失误。张士诚的对手有朱元璋和陈友谅,无论哪一个都很强势,特别是朱元璋手下能人辈出。而相比之下,张士诚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特别是后来,他将朝廷的事情全部交给自己的弟弟,他弟弟张士信没有时间处理朝廷的事情,就将朝廷的权力交给了三个军师,这三个人是典型的读书人,光会动嘴,根本就没有本事,每天都在玩弄文字,导致整个朝廷上下都很腐败,所以最终张士诚败给朱元璋也是正常的。
第三错误估计了形势。当时朱元璋的主要对手除了张士诚,还有陈友谅,陈友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插一脚,所以,朱元璋选择攻打陈友谅,而张士诚不会这样,他选择观望,选择坐山观虎斗。张士诚做梦都没想到,当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火速派兵攻打张士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他,后来张士诚兵败自杀。
所以,张士诚失败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他的这三个问题最重要。一是贪图享乐,胸无大志。二是用人失误。三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所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张士诚最终失败了,自杀身亡,而朱元璋最终成为了皇帝,开创了大明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