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尊为“开漳圣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将军,是漳州的创立者,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新、旧《唐书》上均未为其载立传记,这未免让后世人感到疑惑和遗憾。其实,纵观历史长河,正史无传的历史名人不独陈元光一人,比陈元光职位更高,且也于野史、方志、家乘不乏记载,但却同 样是正史无名者大有人在。陈元光唐史阙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大唐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资料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以致陈元光于“唐史无人修列传”。但是,凡有史识者应不致认为唐史无传而去怀疑有否陈元光其人及其伟大的功勋。 唐史虽然阙载“开漳”名贤陈元光及诸部属的事迹,但却又明确记载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见《旧唐书·地理志》);又如《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笔者按:《新唐书》刊行于宋,其时漳州治所已经再次北迁至今芗城区又越四百年,故书中言“漳州以南”)。 及北宋,有一位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漳籍人吴舆(官至奉议郎、潮州府通判)著有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较明确地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蛮、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称隋闽州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细思吴舆著《图经序》之时,上距陈元光殉职只不过三百余年,时间甚近,其所采用的史事、人物当然不谬,应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辑纂的官方文书档案分类汇编《宋会要辑稿》,其中的《礼类·二十》,有一篇近300字之多的《陈元光祠》,又较详尽地记载了宋代自神宗熙宁八年(1113年)六月追封陈元光为“忠应侯”始,此后多位宋皇又先后对陈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孙等人追赠的封号。此篇所载之事,迄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同时还概括性地记录了陈元光生为名将,惠泽子民,殁享庙祀,奕代馨香的光辉形象和升华过程,资料弥足珍贵。此部官书档案《宋会要辑稿》的成书年代,距陈元光在世时间亦不过四百五十年,尤其属官书档案集,其所载之事更具权威性,固然可为信史。 此后的近百年元代时期,汉文化曾遭严重毁废,文献资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献更是首当其冲,能幸存的多是残缺不全。造成后人研读地方史事常遇文献断层,不得已而求助于族谱家乘、口碑野史。 直至明季中期,社会基本稳定,各地官府复萌“盛世修志”活动。于是正德七年(1512年)由“赐进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赐进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陈洪谟校行”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可惜印量较少,传世甚为珍稀。查阅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存的图书总目,仅记录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已成海内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笔者尝两度随团赴台参与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得便亲睹并浏览了此部“孤本”漳州府志,还托人把此志书中的许多资料如《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礼纪·陈元光传》等篇章进行拍照,并复印返原携归进行研读。 该篇传记对陈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记述与评价,是迄今所见记载陈元光传略的最早官方文献资料。阅该部志书之《序》,方悉书中资料有不少是采撷于“旧志”、“宋志”。由然可推测唐、宋时期都曾编修过漳州府志。莫道至今“古志”全无踪影,就连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志之时,也仅能获得“旧志”、“宋志”中的部分遗篇残稿。所以说,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中录载的陈元光传记,极有可能直接沿自“唐志”、“宋志”,决非后人臆想杜撰。此后的明万历至清乾隆乃至之后,福建各级地方政府陆续成书的《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多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中的有关开漳史事,特别是对陈元光的行状纪略,则多采录于氏族中所编的谱牒资料(或因“旧志”缺佚所致)。较之“正德志”所载,尽管有详略之异,但这些地志家乘,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与彰扬,却是一致的。 而追寻陈元光的故乡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领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县)固始县,却由于开漳史事《唐书》阙载,其故乡亦仅存陈元光的前几代祖宗坟墓与祖祠于该县陈集乡(据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的原祖上辈原籍“河东”,后居固始),还有固始县安阳山顶的大庙,祀陈元光祖母魏敬(今称“云霄庙”)。豫省文献上现存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光州志·忠义烈传·陈元光》,始见载述“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光州曾于隋代一度改称弋阳),生于显庆二年(公元657)二月十六日”。 此外还有粤省于清代及近代所编的《潮州府志》或《陈氏家谱》等资料,亦记载着陈元光的史事,对其功绩的褒扬与闽省诸书基本一致;唯对陈元光之籍贯却说为广东。经查核相关资料,知其误将同时代的番禺县另一位同名姓的陈政,臆想为陈元光之父,故有粤籍之错谬。其实此说并无任何可靠资料堪为佐证。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陈元光其人其事,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是有因有据,名副其实的。(方群达)(责编:冯川叶)
一、原因:
1、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大唐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资料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
2、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
3、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以致陈元光于“唐史无人修列传”。
二、陈元光简介:
陈元光(657-711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仪凤二年(677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681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官秩正四品下),并任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他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
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陈元光后历官岭南行军总管,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领漳州刺史。因讨潮寇死事,赠临漳侯,谥忠毅。《潮州诗萃》收录其排律诗三首,后人编有《龙湖集》48首,《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