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难倒全城
七月十二日,《青年时报》刊登了一篇《“品”字加一笔是什么字?》的文章,向社会求解。说的是杭州某校拟定的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暑假语文作业题,即:“品”字加一笔是什么字?题目印在一张正规试卷里,不属于“脑筋急转弯”,要求“不作任何变动”。学生和家长因解答不了而纷纷求助于媒体。
这道小学三年级的语文题目,难倒了全杭州城市民:不许对“品”字作任何变动,只加一笔,那会是什么字呢?
*********************************************************************************
“品”只加一笔,不作任何变动,不可能组成新字。”
*********************************************************************************
浙江大学现代汉语教师迟昌海果断地说。从小学三年级语文常见的题目类型来看,迟老师认为,出题者的意图,可能是要“培养”学生查字典认字的能力。但“品”字只加一笔组成新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出题者究竟要考查什么,迟老师也想不通。笔者也和读小学的儿子思考了这个问题。当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时,我叫儿子别再做这种无聊的题目。
然而,平时学校布置给儿子的作业里,若有这类无聊的题目,我就不敢叫儿子别做,而是帮助他求解。他实在做不出,我就告诉他解答方法;一旦我和他都做不出时,就安慰他,这种怪题做不出也没关系。
小学生的课本里“难题”增多或许不能怪学校的老师,但老师总不应该进一步把问题复杂化吧?总该搞清楚自己命题的目的吧?负责任的小学老师,拟定题目时应该自己先解一解,搞确切是否有解。这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居然搞出一道根本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题目,以至于满城风雨,这不是失实,就是愚弄。如果属于前者,命题的人自己出丑,如果是后者,算不算变着法子加重学生负担?请问,这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