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包括如下六种: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不同,对微生物的作用大小也有差异。例如表面活性剂对革兰氏阳性菌的灭菌效果比对革兰氏阴性菌好,龙胆紫对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特别强。
同一种消毒剂的浓度不同,其消毒效果也不一样。大多数消毒剂在高浓度时起杀菌作用,低浓度时则只有抑菌作用。在一定浓度下,消毒剂对某种细菌的作用时间越长,其效果也越强。若温度升高,则化学物质的活化分子增多,分子运动速度增加使化学反应加速,消毒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缩短。
(2)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因为微生物彼此重叠,加强了机械保护作用。所以在处理污染严重的物品时,必须加大消毒剂浓度,或延长消毒作用的时间。
(3)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态:不同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细菌芽胞的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
(4)环境因素:当细菌和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混在一起时,某些消毒剂的杀菌效果可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在消毒皮肤及器械前应先清洁再消毒。
(5)温度、湿度、酸碱度:消毒速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所以温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湿度对许多气体消毒剂有影响。酸碱度的变化可影响剂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例如,季胺盐类化合物的戊二醛药物在碱性环境中杀灭微生物效果较好;酚类和次氯酸盐药剂则在酸性条件下杀灭微生物的作用较强。
(6)化学拮抗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季胺盐类和洗比泰的消毒作用,因此不能将新洁尔灭等消毒剂与肥皂、阴离子洗涤剂合用。次氯酸盐和过氧乙酸会被硫代硫酸钠中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对消毒效果也有一定影响,可降低或增加消毒作用。
选用消毒剂时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等
一般消毒剂应是溶于水的,这样才能进入菌体而产生杀灭细菌的作用。消毒剂的杀菌需一定的浓度,除酒精外,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浓度过低时,甚至能刺激微生物的生长。在规定浓度下,如果无不良影响,通常是温度越高,杀菌所需时间越短。但在常温下,欲达到完全的消毒效果,必须有一个药剂与微生物充分接触的作用时间。
(二)环境中存在的有机物质
环境中的有机物有保护细菌的作用,如体液、痰、脓、排泄物等包围在细菌周围,同时又可以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从而减弱消毒剂的杀菌效力。因此在消毒皮肤和器械时,必须先洗净再消毒,且尽量选用受有机物影响较小的消毒药物。
(三)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消毒剂有不同的敏感性。例如0.5%过氧乙酸可杀灭所有微生物,而70%酒精只能杀死致病菌的营养型,对芽胞几乎无作用。因此在进行消毒时,要根据目的选择消毒剂。
(1)化学消毒剂的性质
各种化学消毒剂,由于其本身的化学特性和化学结构不同,故而其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各类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也不一致。
(2)微生物的种类
由于微生物本身的形态结构及代谢方式等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其对化学消毒剂所表现的反应也不同。如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等电点比革兰氏阴性菌低。所以,在一定的pH下所带的负电荷较多,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离子结合。故革兰氏阳性菌较易与碱性染料的阳离子、重金属盐类的阳离子及去污剂结合而被灭活。细菌的芽孢因有较厚的芽孢壁和多层芽孢膜,结构坚实,消毒剂不易渗透进去,所以,芽孢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比其繁殖体要强得多。
(3)有机物的存在
当微生物所处的环境中有有机物,如粪便、痰液、脓汁、血液及其他排泄物存在时,所有消毒剂的作用都会大大减低甚至无效,其中以季铵化合物、碘制剂、甲醛所受的影响较大,而石炭酸类与戊二醛所受影响较小。因此,将欲消毒的对象先清洁后再施用消毒剂为最基本的要求。
(4)消毒剂的浓度
在一定的范围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越大,其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也越强。但势必造成消毒成本提高,对消毒对象的破坏也严重,因此各种消毒剂应按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而且有些药物浓度增加,杀菌力却可能下降,如70%酒精的杀菌作用比100%的纯酒精强。
(5)温度、湿度及时间
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杀菌率。大多数消毒剂的消毒作用在温度上升时显著增强,尤其是戊二醛类,但易蒸发的碘剂与氯剂例外,加温至70℃时会变得不稳定而降低消毒效力。许多常用的温和消毒剂,冰点温度时毫无作用。在寒冷时,最好是将消毒剂泡于温水中使用,消毒效果会更佳。熏蒸消毒时,湿度可作为一个环境因素影响消毒效果。用过氧乙酸及甲醛熏蒸消毒时,相对湿度以60%~80%为最好。在其他条件都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消毒剂杀灭细菌所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及其杀菌速度,同时也与细菌的种类、数量和所处的环境有关。
(6)酸碱度(pH)
许多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均受消毒环境pH的影响。如碘制剂、酸类、来苏儿等阴离子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增强;而阳离子消毒剂如新洁尔灭等,在碱性环境中杀菌力增强。另外,pH也影响消毒剂的电离度,一般来说,未电离的分子,较易通过细菌的细胞膜,杀菌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