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在列宁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战略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投入的兵力也不足。
列宁格勒位于芬兰湾东岸涅瓦河三角洲上,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沿岸最大海港,苏联西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基础工业发达,不仅是苏联重要的坦克生产基地,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更是苏联传统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支柱。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德军认为攻克斯摩棱斯克之后,如果要向莫斯科方向推进,就必须保证其广阔的侧翼安全。而聚集在基辅和列宁格勒的苏军庞大军团,将严重威胁德军前进的侧翼。
另外从正治和军事战略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队会合,就可以使轴心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仍在动摇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虽然早已看到这些的西特勒曾多次提出“南北分兵”:将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三装甲集群北调,支援北方集团军群,以便迅速拿下列宁格勒,改变德军侵苏计划彻底失败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受到持不同见解的将领们的强烈抵制,最终北方集团军群得到的支援只有摩托化第39军和第8航空军。这样的兵力怎么可能攻下拥有庞大兵团坚守,坚固筑垒围绕的列宁格勒呢?而由于当时德国国防工业的严重失衡和苏联境内的交通不便,攻城战所需的后勤保障就更不要说了。
第二、德军对列宁格勒并没有进行彻底的合围。
德军在围困列宁格勒城时,错将拉多加湖当成了帮助其达成合围的一道天堑。殊不知正是这道“天堑”最终成为被围苏军保留与外部联系的唯一通道!从而使后勤补给及后来的援兵不断涌入列宁格勒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拉多加湖就像伏尔加河一样,是阻止德军合围行动的天堑,而远非是德军所想象的天然帮手。德军不仅在东南面没有将列宁格勒彻底合围,更是在西面也任由列城苏军通过芬兰湾与塔林与奥拉宁包姆被困的苏军互相支援,形成了对攻城德军侧翼和后方的严重威胁,分散了用于围攻列宁格勒的有限兵力。从而最终在列宁格勒城下形成了不利于德军的消耗战。
第三、把苏军赶进坚城,为攻城增加了难度。
德军在战役前期的全面突击虽然分割了苏卢加战役集群,却在之后将突击方向变为平行推移,挤压列宁格勒外围的苏军退入该城,从而使列宁格勒的城防力量大增。而后在卢加战役集群基础上组建的苏42,55集团军,更是成了德军攻城行动的强大阻碍。
第四、当曼斯坦因取得了克里米亚的辉煌胜利之后,率领其庞大的炮兵集团北上增援围困列宁格勒的德军时,其后备丹药却远远不足。
没有了强大的炮火的支援,连曼斯坦因都自称平庸之时,德军攻陷列宁格勒也只能成为梦境!德军航空兵在战役初期就没有对该方面的苏军形成绝对优势。在围困列宁格勒的过程中,更是没有完全夺取制空权,任由苏军飞机出入列宁格勒上空,从而也没能切断苏军的空中补给通道,增加了围困难度。
第五、由于在前期的突击中,德军没有夺取沃尔霍夫及其附近地区,从而在拉多加湖南岸也未能占据有利地势,形成坚固的外围防线,以阻止苏军的解围行动。最终致使苏联援军在此地突破德军防线,并与被合围的苏军会合。这使得德军彻底失去了攻占列宁格勒的机会!因此,可以说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外围防御也是失败的。
德国军队没能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全面包围,苏军始终坚守着东边湖泊上的补给线,能够源源不断的向列宁格勒守军运送补给,所以列宁格勒能坚守下去。
如果列宁格勒被完全包围,估计撑不了一个月就得陷落了。
希特勒高估了俄罗斯人,本来想着能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但是直到冬天来了依旧没有结束战争,只能被拖在列宁格勒的战争泥潭中!很多纳粹军人直接是活活被冻死了,坦克一些具有机动性能的车全部不能用了!只能在那被动挨打!结果就是纳粹惨败列宁格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