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刘备让李严成为托孤大臣,因为刘备非常重视李严的能力。刘备称帝一年后,蜀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的规模最后越来越大,但是刘备忙于汉中的军事事务没有精力处理,是李严和5000多名士兵打败了数万名叛军,并抓住了起义君首领。
由于李严镇压叛乱的功绩,刘备于是提升李严太守,李严也没有辜负了刘备的信任。在他任太守期间,他推动了土木工程兴建,修建了水利,并整顿了官方制度。结果,当地经济繁荣,政治局势稳定。从官员到普通人,李严的行为都受到高度赞扬。看着李严出色完成任务,刘备自然没有亏待他。他从太守的职位晋升到中央政府,担任尚书令、中都护。临终时,他选择李严为托孤大臣。
同时,刘备选择李严为托孤大臣也与当时蜀国的局势有关。刘备在益州是局外人。要想在益州站稳脚跟,就必须获得当地势力的支持。 诸葛亮与刘备一同进入益州,被后人称为"荆州派",李严则代表当地的"益州派"。如果只有诸葛亮做托孤大臣,那么益州派肯定会拒绝接受,甚至引起动乱。 因此,刘备任命李严为托孤大臣,以稳定蜀汉局势,团结当地势力。
人总是会变的,当李严刚成为托孤大臣时,两人互相欣赏,都愿意一起复兴汉朝但是后来李严开始堕落,只想着财富和美女,李严也对诸葛亮的北伐反应消极。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之所以再选定两位托孤大臣,并不是不信任诸葛亮。刘备对三顾茅庐跟随自己以后的诸葛亮,可谓是非常信任。甚至对诸葛亮说了后主刘禅取而代之的话,这无疑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的体现。下面讲一下为什么还要选择两位托孤大臣。
一方面,皇帝在临终前往往会选择不止一个托孤大臣。比如西汉时期的刘彻在临终前就指定了4位托孤大臣。同和刘备在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在托孤时就选择了4个人作为托孤大臣。不仅是因为托孤大臣之间人数多可以相互制衡,也可以确保年幼的皇帝可以顺利掌控朝政。
也是因为托孤大臣需要有文有武,以此更好的辅佐新皇帝。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主要是一个文臣。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等战役时,刘备常常是带着庞统,马良等军师,而不是诸葛亮。在征战沙场的经验上,诸葛亮显得非常欠缺。
与此同时,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却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元218年,高盛等人起兵造反,召集了数万人马。面对这一叛乱,刘备在汉中之战当中分身乏术。于是李严亲自率领了5000兵马就平定了这场叛乱。
在这个功绩上刘备就加封李严为将军,正是因为他有着率兵打仗的经验,所以公元223年,刘备将蜀汉的军事都托付给他,并留下他镇守永安。刘备去世的时候,东吴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刘备需要一个托孤大臣坐镇永安,掌握兵权。相对于诸葛亮,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刘备临终前托孤了两位大臣,并不能说刘备绝对的相信诸葛亮,毕竟纵观历史每一个帝王都是有帝王心术的。虽说刘备绝对信任诸葛亮,但是刘备也是人,从刘备起家来看,刘备绝不是像张飞这样心思单一的人,否则的话刘备在成事之前早就被淘汰掉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之所以托孤两位大臣,也是有足够的原因的。其一自古以来帝王托孤只托孤以为臣子的少之又少,因为托孤两位大臣,不仅可以让年幼的皇帝得以顺利成长,也制衡了托孤的权力,因为只托孤一位臣子的话,会使得这位臣子权力过大,有可能会失控。而且当时刘备说了你可以取代刘禅成为皇帝,这足以说明刘备是绝对信任诸葛亮的,虽然可能是刘备试探诸葛亮的,但是总的来说刘备还是信任诸葛亮的。
并且另一位托孤大臣叫做李严,李严作为托孤大臣是绝对够资格的。当时刘邦的处境是需要李严来进行对抗的。因为诸葛亮虽然厉害但是他也不是万能的,所以要李严来帮助少主刘禅进行稳固江山,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需要两位托孤大臣也是合情合理的。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追求皇位的人,他的追求是更高的层次,他是要作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忠义之人。对于忠义之人来讲,忠义是最重要的。由后来的诸葛亮一直没有将刘禅取而代之这是事实,也验证了刘邦对诸葛亮的信任,即使刘禅是扶不上墙的阿斗,诸葛亮还是一直在服侍他。
刘备作为帝王,绝对的信任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毕竟阿斗的能力他的心里应该也很清楚。托孤给两个人,毕竟还是能相互制约一下。当然,李严在治国方面的能力也是刘备选择他的一个原因。
这是因为托孤一般很少有给一位大臣,而且李严当时的能力确实很足,治国理政确实有一手,他与诸葛亮二人共同辅佐刘禅也有相互牵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