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生平简介

2025-05-11 08:00:0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做乡村小学、中学教师和区、乡干部20年,1982年调陕西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初中二年级在作文本上写作第一篇小说。1965年初发表处女作散文,197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等30余种作品集。

其中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扩展资料

陈忠实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

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写选录于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书中的第十五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忠实

回答2: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曾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16年4月29日,陈忠实因病去世,享年73岁。2016年5月5日,陈忠实告别仪式在西安殡仪馆举行。


扩展资料:

陈忠实报恩励志人物故事:

1962年高中毕业后,正赶上国家经济调整,大学停办减招,陈忠实只好接受命运,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他不甘心就此沉沦,决心用写作改变命运。1965年初,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沟》刊载于《西安晚报》上。之后,他又在该报连续发表了五六篇文章。

1966年冬天,他在寒风凛冽的西安街头,亲眼目睹了崇拜的几个作家挂着黑牌子游街,其惨状让他从头凉到脚。他的文学梦顿时被击得粉碎,创作也戛然而止。1972年,陈忠实在灞桥区毛西公社当副主任,一天,《西安晚报》一名记者找到他。说是报社副刊编辑张月赓想找他约稿。

陈忠实踌躇道:“我的脑子里好像已经没什么文学词汇了,我还能写吗?”记者鼓励他:“你的老底子还在,肯定能写好的!”陈忠实那颗对文学“蠢蠢欲动”的小火苗又被点燃了,当夜就写了篇散文《闪亮的红星》。写好后,他却没有勇气寄给张月赓。

张月赓左等右等,等不到陈忠实的稿子,就专程去找他。陈忠实这才迟疑着交出稿子,说:“六年了,手生了,写东西时枯涩得连一句生动的词儿也蹦不出来,你看不行就算了。”张月赓拿走稿子后,很快就刊发于《西安晚报》。陈忠实说:“张月赓点燃了我重新握笔的希望。

从此我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再也没有中断过。”成名后,陈忠实始终没忘记张月赓的再造之恩。当知道张月赓喜欢吃西餐时,他就制造各种机会单请张月赓吃西餐,每年都要请好多次,一直持续到他生病住院。为此,他说:“如果没有张月赓的帮助,我这辈子可能就窝在村子里。”

作品《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在文学界评价很高。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含的的典型形象。

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学者范曾评价说,“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忠实

回答3: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人,
1966年2月 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1959.09——1962.09,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学生。   
1962.09——1964.08,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陵乡蒋村小学教师。   
1964.08——1968.08,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农业中学教师。   
1968.08——1968.11,陕西省西安市郊区东李学校教师。   
1968.11——1978.07,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1978.07——1980.02,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   
1980.02——1982.11,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2]   
1982.11——1985.07,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   
1985.07——1993.04,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1993.04——1996.12,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6.12——2001.12,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2001.12——,中国作协第六、五届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思源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西安工业大学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1月25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副主席[3]

回答4:

陈忠实,(1942年6月-),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人。1965年开始创作散文,1993年以《白鹿原》一书一举成名。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编辑] 生平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5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1984年《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1985年《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1990年-1991年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奖、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