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的倩女幽魂的主题和对社会的反映?

2025-05-15 00:22: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倩女幽魂》是电影的名字,《聊斋志异》原著中的名字叫《聂小倩》,2者的情节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中对《聂小倩》故事的评论:

  《聂小倩》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书生宁采臣慷慨豪爽,洁身自好,他到金华,在一间寺院休息。深夜有个美丽女子要跟他亲热。宁采臣断然拒绝。少女拿来黄金,宁采臣把黄金丢到院子里。当夜发生了兰溪书生和仆人暴死的怪事。第二天女子又来,对宁生说:我见的人多了,像您这样刚强耿直,真是圣贤。然后说:她叫聂小倩,18岁时死了,葬在寺外,被妖物威胁,用美色勾引人,摄取人血供妖物饮用。兰溪书生就是受她勾引后为妖物所杀,那用来诱人的金子是罗刹鬼的骨头。聂小倩告诉宁采臣:因为他不受美色和金钱诱惑,夜里妖物要派夜叉对付他,同寺的燕生能帮他免除灾祸。聂小倩请求宁采臣收拾她的遗骨,运回安葬。

  宁生在燕生帮助下从妖物手下逃脱,把聂小倩遗骨发掘出,租船带回家,将坟墓建造在书斋外,祭奠道:可怜你的魂魄孤苦伶仃,把你安葬在我的书斋旁,不让你受雄鬼欺凌。祷告完了,聂小倩出现,愿随宁采臣回家,做小妾、丫鬟,无怨无悔。宁母却很客气地对小倩说:小娘子愿意照顾我儿子,老身很高兴。只是我只有一个儿子,靠他传宗接代,不敢让他娶鬼做妻子。小倩乐意把宁采臣做兄长对待,承欢慈母膝下,侍奉嫂子、母亲。因宁妻长期卧病在床,宁母要亲自承担家务,辛苦得不得了,自从得到小倩,宁母很安逸,对小倩像对亲生女儿,忘记小倩是鬼。小倩刚来时不吃人间饮食,半年后渐渐喝点儿稀粥。没多久,宁妻病故,宁母想续娶小倩又怕娶鬼妻对儿子不利。聪明的小倩觉察到宁母心思,对宁母说:子女都是上天所赐,宁公子已被上天载入多福厚禄簿册,命中注定有三个光宗耀祖的好儿子,不会因为娶了鬼妻就受到影响。宁母相信了小倩的话,跟儿子商量,宁生很高兴,宁家大摆筵席告诉亲戚朋友。有人要求见宁家的新媳妇,小倩爽快地盛装出来见客,满堂宾客反而都不怀疑小倩是鬼,以为是天仙。

  聂小倩从祟人之鬼变活人之妻的过程,饶有情趣。聂小倩在小说里出现时,“有一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鬼妪恭维她“小娘子端好是画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摄魂去”。聂小倩的美丽是祟人本钱,“狎昵我者,隐以锥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摄血供妖饮”。如果有人不受美色吸引,聂小倩还有第二手,用钱,“又或以金,非金也,乃罗刹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聂小倩在妖物胁迫下,“以投时好”祟人,是恶的,丑的,可憎的,真是“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她受宁采臣感化,弃暗投明,跟宁采臣回家。近朱者赤,像块璞玉经过琢磨,光彩显露: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察颜观色、善于辞令。对宁母,像对亲生母亲一样孝敬、依恋;对宁采臣,既像对长兄一样恭敬又像小鸟依人般亲切……蒲松龄用两个细节写聂小倩“人性”激活和“鬼性”消失:其一,聂小倩从刚来时不食人间烟火,到能喝点稀粥,跟常人吃饭无异;其二,聂小倩从惧怕燕生剑袋到主动把剑袋挂到卧室,跟惧怕剑袋的恶鬼彻底划清了界限。女鬼聂小倩人性日渐表露,鬼性日渐湮没,终于脱胎换骨。小说开头写聂小倩美,是女鬼祟人之美。结尾聂小倩仍然美,也仍然是鬼,人们却怀疑她是仙。从鬼到仙,从恶到善,一念之差,是《聂小倩》这个鬼故事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