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025-05-12 21:15: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从历史的视野来看,革命的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贫穷,却恰恰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因此,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农奴与封建主的斗争、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并不是人类

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形态的变革,主要是石器生产力、铜器生产力、铁器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电器生产力更替引 起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革”。
因为1,马克思早就说过,阶级斗争能够“直接推动”历史前进,但决定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现代历史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马克思又说:“历史进程中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什么是“现实的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毫无疑问,此指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难道还能有其他?再看马克思论述:“人们自己创造看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前提和条件,甚至 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马文的观点符合上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王文的观点更直接指出,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标志,就是“铜器、铁器和机器生产力”。并且鲜明地指出:奴隶主和奴隶的斗争,地主和农民斗争,工人和资本家的斗争,这种类形的压迫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人类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原因”。这个观点对于我们长期坚持的阶级斗争观,可是石破天惊啊!!我们不是一直坚持“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吗!”,而且可贵的是,两文都认为:在奴隶社会中杀出一个地主阶级来,在封建社会中杀出一资本家来,是这两个阶级收拾残局,成了推动人类社会推前进的根本原因。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又将杀出个什么新阶级,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呢?不是说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么?这把我也搞糊涂了,这一左一右两兄弟,又怎么走到一块了呢?把马先生的“老祖宗”又放在了那里了呢?

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笔者观点和他们的观点,多数一样,都比较新颖,否则就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兴趣。下面作进一步讨论。

我们以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 为例做些分析。我把历史唯物主义(讲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前进)和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讲阶级斗争最终导致夺取无产阶级专政,实行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结合起来分析。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分为“量变”和“质变”两个过程。

“量变”部分,是指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中间又有两类矛盾。一类是某种程度的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事物前进(比如1870年之前数千次的工人罢工劳推动了自1870年开始的长达50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改革和社会立法)的。原因是某种程度的阶级斗争没有破坏原来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只是“量变”而非“质变”。第二类矛盾,是生产、科技发展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在量变过程中决定社会前进的力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科技的发展使生产力提高,社会产品大量丰富,使工人能够分得由科技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并由此缓解了阶级矛盾,奠定了它作为主要矛盾的地位。这是西方50年社会立法和民主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没有一二次的工业革命,也许资本主义社会还在野蛮中摸索,这个社会立法和民主改革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以科技为代表的先进力不断更新落后生产力,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在这十分重要的量变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经济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社会关系,人类文明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和进步。就是马克思说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的本质含义。

必须注意,在量变过程中的科技进步————先进生产力替换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和阶级斗争没有直接的关系(军事斗争例外)。牛顿力学、蒸气机、内燃机、轮船、火车、飞机、电报、电话、电动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公式、激光理论与阶级斗争没有直接关系。

至于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时,因“穷”产生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就是“质变”。比如巴黎公社本身,他是解放生产力,但是破还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质变),不可能促进社会前进。只有夺取政权,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后(质变),生产力得到新生,并且产生新一轮“量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前进。因此“质变”中的前半部分是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但它为质变的后半部分准备了条件)。比如,我们三年解放战争本身是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但一艾战争结束,新的土地法一贯彻(新的生产关系产生,随之出现大量分得土地的农民小资产阶级生产力),大量闲置土地被开垦,人口急增,三年快速恢复国民经济,生产力飞速发展,量变急升。这种变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对于一个新生的阶级,不仅要求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量变,而且要求它能够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产生质变。这个任务,在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完成的,并不是农民的自觉行为。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只是“封建羊群”中的一只“狼”,它把坏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吃掉了,却保留了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封建制度的寿命。中国农民做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它本身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功能。从世界范围看,能够破坏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并且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是资产阶级(实行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化(质变),实现机械化大生产(量变))。

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因为穷。英国革命不是因为资本家穷,而是因为皇室不让资本家发财,发展生产力,是因为议会不同意皇帝要求增加赋税,增加皇室开资而引起的王室军和议会军的战争。法国革命也有类同原因。这两国资本主义革命,是典型的封建制度生产关系压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前进的根本动力不是农民阶级的反抗,而是高举先进生产力旗帜的资产阶级的作用。

生产关系的超前,即空想社会主义,当然是不可能有力地发展生产力的。

通过以上讨论,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中,我们明确了两点:一是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是生产力的“量变”推动着历史前进。二是在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要受到生产力几种因素的制约,并且被动作出变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必须变革原来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质变)。2,必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这个新生产关系必须能够容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封建社会中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且容纳了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3,那种只有破坏,而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斗争(比如农民起义),和(或者)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超前性质的)却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任何社会变革(比如空想社会主义,我国以前实行的单一公有制),是不可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或者即使前进,也进展缓慢。这里生产力好象是“主人”,生产关系好象是“仆人”。“仆人”一定要听“主人”的话才行。

以上三点是在王、马的文章及我相关论述中都是已经讨论过的,而且是以几千年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事实为依据的,在此只是做个小结。

又,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正向作用,表现为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如王、马文中提到的铁器生产对应于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机器生产……。所谓变化是指从铜器应用到机器生产,从奴隶社会进化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样,我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正、反向作用的讨论中,得出下面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是比较容易的: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任何阻抑生产力发展的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不能长久存在的。

马、王以及本人参与讨论的意义是什么?意义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前进,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质和量的互相变化推进的。无疑,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长程看,根据马克思“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观点,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中的阶级斗争,一般而言不是矛盾主要方面。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条件下,阶级斗争才起直接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在中国,左倾路线错误,主要是不分历史阶段和条件地单纯追求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质”,而没有足够重视生产力“量”的变化)。这样我们就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角度来立体化的考察人类历史演变规律,会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意义之二是考问我们,“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历史前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判断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意义?

所谓“生产力的发展在推动历史前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具体含义:是指“先进生产力不断地取代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决定性地推动了历史前进”。不管生产关系怎样变化,阶级斗争怎样变化,这个历史的总的进程是不会改变的。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它使我们彻底认识到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极具重大意义。我理解,这个发展方向就是跟综世界科学前沿,不断地用先进生产力来取代落后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社会前进。王文中提出了“铜器”“铁器”等的生产力大发展的标志,我在这里提不出具体标志来,但用“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这个进程,来标志生产力发展就够了

回答2:

正确

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人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反映于他们的生产关系。概言之,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生产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生产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形态也跟着发生改变,社会由此进到高一级的程度。可见生产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和高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回答3:

以前是农耕,后来蒸汽机发明,现在工程都是机械的轰隆声。

回答4:

(l)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
③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④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
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回答5: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