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数学思维?
现实生活中,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小学1-3年级数学成绩还不错,轻轻松松就能考个90多分,但三年级往后就越来越使不上劲,分数也开始直线下滑。国家特级数学教授李毓佩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数学学不好,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孩子3-8岁的时候,数学思维没有培养好!"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
具体来说,对数的认知、量认知、集合认知、几何图形认知、空间方位认知、时间认知以及钱币认知这些认知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石。
数学思维,是数学能力的关键
■ 0~3岁的孩子,只能区分数的多少;3~5岁的孩子初步形成数的概念;3~6岁的孩子才形成了数的"守恒"。
3岁前的儿童对数已有自己的感知,已经能区分很多物品的多与少。比如:当妈妈左手拿2块糖,右手拿3块糖,让2、3岁的宝宝自己选择时,宝宝会本能地选择3块糖。再比如:3岁左右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往往能按顺序说出"1、2……5",但这时孩子凭借的只是记忆,他们并不理解数字的含义。
3~5岁的孩子已经逐步认识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比如:知道4比3大,1比2小,一个3里面包含3个1等。5岁以上的孩子则能认识到数不因事物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形成的数的"守恒",已经形成了较高水对数的概念,并开始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
孩子一边玩玩具,一边学习数学
■ 3~5岁的孩子可以区分物体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进而有了量的感知。
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一般能区分物体存在大小的差异,比如:妈妈拿着两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让孩子指认哪只苹果大,哪只苹果小,孩子往往能准确识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物体大小差异识别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但是这一阶段孩子还不能识别其他量的差异,比如:分不清高矮、胖瘦、长短、宽窄等,往往一概识别为"大"和"小"的差异。
但5岁的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比如:妈妈准备了一堆积木,让孩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孩子往往能做到正确区分和排列。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也能区分高矮、胖瘦、长短等关系,并可以学会用语言表达,但缺乏对物体"量守恒"的认识。比如:妈妈把两瓶同样多的矿泉水倒进不同的容器中,孩子很难判断出两个容器的水是否一样多。
玩具的世界,也隐藏着数学知识
■ 3~5岁的孩子可以区分不同的形状,6岁左右的孩子则可初步认识立体图形。
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都进入幼儿园了,他们能识别和区分不同形状的图形,比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有了图形"守恒"的概念,不受图形大小、位置改变而影响对图形本身的判断和识别。6岁左右的孩子则能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比如: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并能用词语表达。
孩子边玩积木,边体会数学的奥秘
有句话叫"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的确如此。只要大人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真的无处不在,大到宇宙的奥秘,小到一片叶子的形状,生活的处处都隐藏着数学的奥秘。家长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形成对数的概念,让孩子体会到"少"和"多"的区别。带着孩子爬楼梯时,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数一数台阶。再比如: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家庭成员的体态,让孩子回答"爸爸高,还是妈妈高?是爸爸胖一点,还是妈妈胖一点?"
带孩子出门,也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你看路上的车哪个大,哪个小呢?"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量的概念。同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多观察物品的形状,比如:杯子和奶瓶的形状有何不同?此外,也可以让孩子把玩具按照颜色、形状进行归类整理。
孩子通过整理房间,学会运用数学
① 唱数学: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有意识地陪孩子一起唱唱数学儿歌或顺口溜。比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② 讲数学:家长可以陪孩子读读有关数学的绘本,讲讲数学相关的故事,比如:《蜘蛛和糖果店》、《让谁先吃好呢?》《一起分类病》等,故事"七个小矮人"、"三只小猪的故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③ 画数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物品的形状,然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让孩子学着画一只苹果、画一本书、画妈妈的脸、画自己的小手等。
妈妈在陪孩子一起读绘本、讲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环境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好奇心,逐步学会如何运用数学。引导孩子感受来自生活细微之处的各种数学信息,从而积累数学经验,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做准备。
比如:休息日,让孩子按照物品的类别整理自己的书桌、衣柜,收拾自己的玩具。陪孩子去逛超市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列清单、将所采购的商品按用途分类,并且根据所购物品计算价格等。再比如: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算算有多少人吃饭,一共需要多少只碗、多少双筷子。过生日,可以邀请孩子自己动手切蛋糕、分蛋糕等。
孩子的数学成绩差,不一定是孩子能力的问题,往往是数学思维跟不上。只要我们家长能够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思维跟上了,学习成绩自然会上一个新台阶。
① 抽象问题具象化② 逆向思维③ 枚举法④ 化归思想还要有一定的熟练度,熟能生巧,所以一定量的练习巩固还是必须的,
要想培养好自己的思维方式,首先一定要多刷数学题,见识各种不同的数学题类型。其次,应该多问,多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解题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数学题,而且一定要将所有的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培养思维方式。